黎炳民
佛,意思是「覺者」。釋迦牟尼 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2500年前) 29 歲出家苦行六年,在菩提樹下(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冥想七日七夜, 禪定生慈, 頓悟岀苦的由來及滅苦之方法,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進行修行。用戒、定、慧三學及依八正道,轉貪瞋癡為慈悲喜捨, 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達到涅槃(自由, 和平, 寧靜, 快樂), 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 只足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裡. 佛陀在八十歲時, 逝於拘尸那羅(今烏塔卜拉逹希邦內).
苦是佛陀對人生宇宙的看法, 所以除了苦難的意義, 它還包括更深的意念, 如缺陷, 無常, 空等.
苦難-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 愛別離, 求不得, 怨憎會(不希望得到或發生而又得到或發生之苦), 五蘊盛苦(色受想行識活動過盛, 不斷尋求刺激, 永遠不得滿足.) 無明而貪瞋癡(貪欲心-執著自我所擁有的一切及想求取更多, 瞋恚心-不想接受,不想看見,不想聽到, 對不喜歡看不過眼的人和事, 產生排斥心, 貪著順境而排斥逆境, 在逆境中心生怨尤,愚癡心- 無意識的思考及無謂雜訊侵蝕腦內記憶空間,蒙閉思維,令五感不能獲得現實訊息, 看不清新的現實,不清楚當下的一瞬間,變得無知, 作決定欠理智, 變得愚癡痴呆) 等都是苦的根源.
苦也是由變易而生. 因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 生活中快樂的感覺和快樂的境遇是不永恆的, 遲早要改變的. 它改變的時候, 就產生了痛苦, 苦惱及不樂.
苦又可由因緣和合(條件具備, 自然法) 而生起的苦. 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緣起性空),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十二因緣),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着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美好的事不會長久,消失便帶來痛苦. 因為由於無常, 固執著及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滅苦之方法是修行. 用戒、定、慧三學. 學會不執著及正向思想. 用四聖諦解決問題.
戒
戒是控制慾念情緒. 不貪著. 戒殺, 盜, 淫, 妄, 酒.用八正道(正見-正確見解, 多角度觀看.正思-正確意志思想. 正語-善良的口業. 正業-積極行善, 正當行為. 正命-正確生活方法. 正勤-精進, 向正確目標努力. 正念-無歪念, 不害人.正定-靜坐集中意志精神) 修正自己行為.
定
禪定是坐禪冥想.
慧
禪定增強覺知(awareness) &正念(mindfulness). 滋養心靈, 產生 慈悲心.
無明是對事物(幻象)缺乏正確認知及醒悟覺察能力, 產生了行為意慾.禪定生慧. 明白緣起性空, 因緣和合(易學, 無常), 做人便不會執著(四大皆空).知道宇宙真相, 大自然法則(道), 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盡而滅,世界上所有事情, 現象, 物件都不會突然產生, 任何 事物產生必須有一個 前因.適當的環境條件配合(助緣),會成為下一個果的因(會變). 明白萬物一體(一合相), 當我們受到傷害, 我們不尋求報復, 就像舌頭不向咬到它牙 齒報復一樣. 就會傾向原諒. 世界和平. 相信眾生平等(捨) 及互相影響(+二因緣), 互相依靠(無我) , 相信中道就是自然.
四聖諦
用四聖諦,確認問題所在(苦)–勇氣面對及接受這個問題, 確認苦的存在, 不要自責責人.分析找出問題根源(集), 訂立解決目標方案(滅).制定方案並執行及檢討. 解決問題的方法(道).
明白苦諦,苦總是存在的,集諦是知道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找岀明白苦困的因由, 不怨天, 不尤人 。專心解決問題 . 增加經驗, 精進人生.
總結
佛陀初成道曾說: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 德相(善良), 但因妄想(無明)執著而不證得.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貪瞋癡障蔽自性, 產生痛苦. 以戒定慧消除貪瞋癡, 要無所住而行布施, 學習壙大我們的心量, 徹悟事物的真相, 人生的痛苦自然得以消除. 通過覺悟, 戒、定、慧解除痛苦, 用自觀, 正念, 活在當下, 善待自己靈魂, 心境寧靜, 用平常心面對一切. 平和滿足(涅槃寂靜), 才產生 慈悲心, 精進心, 達到快樂人生.
痛苦來自欲望, 要從痛苦中解脫, 就要放下欲望, 而要放下欲望, 就必須訓練心智智慧 , 體驗事物的本質, 戒除邪淫, 偷盜行為, 撲滅追求權力, 財富, 感官享受的欲望, 達到圓滿寂靜的境界.
補充知料
四聖諦
根據佛教,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
-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死亡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不是徹底消失,仍然會輪迴不息,不論在地獄、人世還是天堂,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 十二苦=生老病死, 求不得, 愛別離, 怨憎會, 五陰熾盛, 愁, 悲憂惱.
- 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 苦 都是自己集攏來的(欲望, 貪婪, 愛著). 所以集是苦的因.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苦是果. 集是苦的因, 苦是集的果.
- 滅諦:滅是一切放掉, 沒有了.佛教認為只要是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 要滅除一切痛苦, 只有得道才做得到.
八正道
1.克制自我-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2.覺察-正念,正見
3.培養專注力-正定,正勤
- 正見-開悟,正確見解, 多角度觀看. 對事物如實知見.
- 正思-正確意志思想,端正思考內容,是對一切眾生愛護的思維, 捨己, 離欲, 不執著.
- 正語-善良的口業,端正言語(倫理道德)
- 正業-端正行動,積極行善, 正當行為(倫理道德)
- 正命-端正職業及生活方法(倫理道德)
- 正勤-精進,向正確目標努力,淨化心靈 (心智鍛鍊)
- 正念-澄澈心靈感覺,無歪念, 不害人 (心智鍛鍊) 觀照-四念處 身體活動(身), 情緒感受(受), 心智活動(心)及思想見解(法). 可用坐禪來正念.
- 正定-專注,靜坐集中意志精神 (心智鍛鍊)
五蘊
眾生, 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的力量或能力的綜合. 這種組合可分成五類, 或稱五蘊. 這五類能執著的組合體(五取蘊) 就是苦.
1.色蘊-包括了整個物質的領域, 在內(五根-眼耳鼻舌身)的和在外(五塵-色聲香味觸)的都算.
2.受蘊-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到的所有感覺, 包括意根(也是感覺器官)與法(意象及 思想等心靈活動對象)塵.
3.想蘊-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對象.
4.行蘊-所有善與惡的意志活動
5.識蘊-察覺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着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
十二因緣具體內容: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一念無明(無知), 引起生命的動力在動, 動力能夠起各種思維, 名屬於精神, 受想行識都屬於名的範. 地水火風, 物質的叫做色.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 六塵穿進六根這個過程叫做六入.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感受,互相就受影響.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簡稱為「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由樂受引發貪愛(貪圖喜歡),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由取而引發「有」,暫時做到歸你之所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REF:
- 佛陀的啟示-Walpola Rahula
我不理解,佛陀說的戒定慧,八正道,是去苦斷盡一切煩惱。
但去苦,並不是等於得樂。
又,圓滿寂靜,是 什麼。
佛陀又沒有說。
是否什麼都沒有。連樂都沒有。
LikeLike
佛陀悟出滅苦之方法達到涅槃.涅槃是心境寧靜, 平和滿足. 是普通人快樂指數50. 樂觀者60-70, 而悲 歡者 30-40. 極樂也是苦因要走下坡回復正常指數.
LikeLike
How would one define what is good 善 and what is bad 悪? Obviously we want to transcend Law, Religion and Culture, and hopefully the definition would stand the test of time.
In another blog, I argued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he Perpetuation of the Species. It then follows whatever in favour of the long term welfare and perpetuation of our species would be Good and whatever against would be Bad.
There is no easy objective way to determine whether something is good or in favour of our long term welfare, as the results would only be observable in retrospect, in the future, but this definition would still be better than none.
In practice, we need to apply common sense, eg care for the children,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ealthcare, peace, compassion (for diversity in the genetic pool ), cooperation (‘you scratch my back, I scratch yours’), tolerance etc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