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淺談 

建築淺談 

建築是人造的空間而有一個特別的功能。我對建築的認識十分膚淺,在我的朋友圈子裏, 但細心回想,原來我中學時都有留意美麗的建築物。記得中學時看普科雜誌,見到一幅巨型拱門建築物相,給我深刻印象,原來它是聖路易拱門((Gateway Arch),為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的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位於密西西比河河畔,被譽為「通往美國西部的大門」(The Gateway to the West)。大拱門高630英呎(192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建築。大拱門座落在密西西比河岸,為紀念美國西進運動而設立。遊客可以從地下博物館入口,乘搭四人座的吊艙直上圓拱頂端,透過那頁像八目鰻魚眼點的小窗,可看到廣大無際的風景。

報讀香港大學時,我也曾經考慮入讀建築系 ,但因為覺得自己缺乏繪畫天份,所以才改報讀醫學院,好友 Dr. Raymond Lam 原來也有報考建築系,面試其中一個題目是素描甲蟲車,

結果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和醫學院都接受他的申請,最終他選讀醫科,香港因而少了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其實建築學包含美術(美觀)、 技術科學(堅固) 社會科學 (適用)。

建築確實是一種造型藝術, 建築家對藝術一般的修養都是必要。 建築依賴於工程技術( engineering )來實現 ,所以也牽連到很多不同類的工程科學,建築也要服務社會大眾,所以好建築師便懂得如何平衡三種矛盾。第一是大眾品評標準與藝術創作水準的矛盾,第二是社會需要和諧與藝術獨特表現的矛盾,第三是委託人的商業性要求與歷史責任感的矛盾。

建築學的目的是創造優良的建築和社會環境,讓個別的建築具有耐久性、安全性、舒服性、設計性,並且提升周遭環境的品質。是一種從設計到建造來實現物質空間,以滿足人類在個體和集體層面存在(以居住為基礎 ,但不局限於居住) 的基本需求的技術和藝術。

畢業後 ,我喜歡去外國旅行,除了想去當地購物、品賞當地特色美食及接觸當地文化外,其實最主要是觀賞當地的大自然景色和特色的建築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或印度的泰姬陵。其實香港也有很多美麗的建築物值得我們欣賞 例如香港的香港匯豐銀行。香港匯豐銀行是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 福斯特 1979年設計,於1986年建成的高科技風格現代高層辦公建築。它建築費是全球最昂貴(五十二億元)。

諾曼·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 是高科技建築風格的代表人物,1986年建成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令他在國際建築界聲名鵲起,隨後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香港國際機場更令其聲望在建築界達到頂峰。

由於匯豐總行東西兩側的景觀都被附近的大廈阻擋,因此把升降機和樓梯設在東西兩側, 中央部分變為一個單一而且四方的實用空間 。

大廈主體由豎向的鋼桁架和五組橫向的鋼桁架結構支撐,每組橫向鋼桁架佔兩層樓高,由底部橫向的弦杆和組成v字形的內外斜樑構成。建築外表採用統一的高科技噴漆鋁製表面與兩層通高的玻璃窗配合。而由於採用鋼桁架結構,因此建築內部空間的是相當靈活,不僅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改變內部的結構與佈局,其中環設置了高達十層樓的中空天井,並增設電腦控制的鏡面玻璃以調節陽光光線。銀行的主體建築由前後三座組成,其高度分別為28層,41層和35層,在中部最高一座建築頂部還設有直升機的停機坪。這座建築拋棄了將電梯井設置在建築中部的做法,將主要輔助電梯井,維修吊車及樓梯都設置在建築兩側,而在建築內部設置斜向自動扶梯。 

最吸引我的香港建築是 香港理工大學的創新樓,它 外觀像藝術品般呈超現代風格、奇形怪狀及造型獨特。

賽馬會創新樓 是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薩哈哈蒂設計。她生於伊拉克巴格達,於2004年成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 , 她也是第一位且唯一位從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獲得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的女性。 倫敦衛報稱她為「曲線女王(Queen of the curve)」 。她的主要作品包含中國廣州大劇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賽馬會創新樓 Innovation Tower 於2013年9月落成,專供設計學院的學生和教職員使用,樓高15層,彎彎曲曲像兩座冰山似的新創意科技教學大樓大樓手掃漆選用清水混凝土。大樓外牆設有白色鋁板作遮陽光與裝飾之用。

我們想觀賞藝術品要到博物館參觀,但是原來建築在我們身邊反而是一個常常給我們忽略的藝術品。我每天回家都經過香港大會堂 ,今年剛巧是它建築60週年並成為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名單的最年輕建築。它獨特之處因為它是首個向香港所有市民開放的多用途文娛中心,也是舉行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例如五位港督的就職典禮)的場所,而它也是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

1962年開始使用的第二代大會堂是鄔勵德領導的項目之一。由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Gordon Brown設計草圖, 後來因為方案預算建築成本太高,才轉由當時的公務局接手,由費艾倫Alan Fitch和羅納德菲利普Ronald Philip共同負責,花了十年才完成。香港大會堂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簡約包浩斯風格建築,外型樸素,線條簡潔,功能明確,結構清澈。

整體佈局以高低兩座位主體建築,包含有音樂廳、劇院、圖書館、餐廳等,並以紀念公園和迴廊相連而成。

低座有特色的螺旋梯。

另外當港督履或英國皇室人員訪港時,都是從皇后碼頭登陸,並舉行閱兵儀式的。大會堂、兩個碼頭和它們的空地天衣無縫地結合成整個建築群,也成為市民聚集和活動的地方。

書法繪畫是創造二維空間的意象的藝術,雕塑是三維立體創造的藝術,而建築 是空間與時間的藝術 ,因多了光及時間的元素而成為是「四維藝術重奏」。前往觀賞時間不同,體驗也是不同的。建築 也受到文化、歷史、經濟、政治、權術、法例、美學、工程、環保、風水、人民生活等層面 影響。任何建築都考慮地理位置、氣候、可以獲得的材料及用途。 建築物的風格還受到其所處時代的不同藝術和文化潮流的影響 。我們要用視覺,觸覺與體感來欣賞建築。

欣賞建築物 ,我們需要先認識他的功能,研究他的歷史和風格。可以從建築外貌 、結構裝飾材料、 空間設計、 建築與周圍環境是否和諧來進行。又可從藝術方面 實用性 及 建築科技 方面進行。

A.欣賞建築歷史及建築風格

西方建築根據風格和歷史可以分為 古代至文藝復興前(史前建築 、埃及建築、 希臘建築、 羅馬建築 、拜占庭建築、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巴洛克建築、洛可可建築),近代建築early modern( 學院派建築、新藝術主義 Art Nouveau、包浩斯Bauhaus功能主義建),現代建築Modern(表現主義建築 、藝術裝飾 Art Deco) 及超現代建築 beyond modern (分離主義、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

人類的建築歷史從穴居開始起步。在石器時代人類在廣大區域裏採集魚及獵食,他們利用一些自然的遮蔽處,像是洞穴,來自我保護和防衛。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播種耕作,就可以在家居附近得到食物,所以必須在可以耕種的土地上興建永久的住所。

兩河流域的人們 擁有豐富的泥土材料,於是他們發明了磚,並建造起房屋。歐洲則有保存最完好的石建築。在中國則以木結構建築為主。

西元1130年,英國一位神父在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無意中發現了一片巨大的石建築群,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這個巨石陣可能是為了觀察天象所建造,它是英國唯一的史前建築。

在像是埃及及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建築及都市反映了和神聖的超自然力量之間不變的連結,而許多古代文明的紀念建築象徵著統治者的政治權力,統治階級或是象徵國家本身

古埃及建築分三個時期,古王國時期的建築多士龐大的規模這個時期以金字塔為代表。中王國時期的建築開始採用樑柱結構,這時期以石窟陵墓為代表。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這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埃及對於建築最重要的貢獻是列柱( colonnade)。古埃及柱子的柱身往往像是模仿當地的紙草或蘆葦等植物的形狀,柱頭使用傘狀的紙草 蓮式或棕櫚葉式的造型,而根據蘆葦桿紮成的蘆束,就演變為柱身的凹槽。

古希臘建築特徵是柱式。希臘有三種柱式,多利安式(Doric)是男性力量的象徵。愛奧尼亞式(Ionic)象徵著修長而高雅的女士,愛奧尼亞式的柱頭造型靈感來自愛琴海以東沿岸的捲葉式植物、埃及的睡蓮、綿羊的角、 或是古代的書軸。科林斯式 (corinthian)像棵樹,柱頭以老鼠簕的葉子造型。

羅馬人將古希臘的多利安柱修改為簡約的 塔斯卡尼柱(Tuscany),又開創了圓拱結構的建造技巧。西元3 06年,君士坦丁( Constantine) 登基成為了新的羅馬皇帝,開始信奉基督教。西元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但當君士坦丁去世後,他的帝國很快就陷入了內亂之中並分裂成了兩個國:家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100多年後東羅馬帝國新的國王查士丁尼建築了聞名拜占庭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 解決拱門和門楣的尺度限制,他們用四個拱組成十字交叉拱頂。

拜占庭建築 (Byzantine)因創造了把穹頂支撐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 屋頂結構多用穹窿頂。

內部裝飾上場面多用彩色大理石鋪貼,紙捲和穹頂則用燦爛的馬賽克和粉畫,顯得華麗奪目 。

13世紀,突厥人奧斯曼帝國崛起,1453年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佔領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了這個國度。穆罕默德二世將教堂改建成清真寺並在教堂外建造起了四座伊斯蘭特色的針狀喊塔(Minaret)。

著名的中世紀建築(Medieval)都是宗教建築,而現存的中世紀世俗建築主要是城堡和要塞,其特色是十字形開窗(loophole)兼具裝飾和軍事功能。

哥德式(Gothic)建築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和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 畫。

哥德式建築系統發明了三種新元素:尖拱(pointed arch)、飛扶壁(flyinh buttress)和帶肋拱頂(Rib Vault),可以讓尖拱盡量陡斜。

巴洛克追求不規則,彎曲,豐饒,壯闊尺度的動態之美。豪華,絢爛,動態,壯闊等是巴洛克式(Baroque)特徵。空間也不再是單獨的組合而是相互呼應的整體,園景也納入到建築設計的考慮範圍。洛可可建築特色是將裝飾藝術變成重點,不使用柱式,採用纖細華麗的曲線裝修,細長曲線狀的邊框。強調園林設計。 內部裝飾富麗堂皇,工藝精細,色彩豐富 。

建築特點是喜歡曲線,構圖非對稱,崇尚自然。多用貝殼、 漩渦、花草、山石做為裝飾題材。

工業革命後進入現代建築。歐洲在工業革命高峰時,由於新技術,新產品, 新藝術理念,建築不受任何傳統束縛,變得自由奔放,創意無限。新藝術主義 (Art Nouveau)建築 所崇尚的是屬於愛德華時期“美好年代”的奢華富麗風貌,大量使用工業製品的設計,代表建築有西班牙建築師高地(Antonio Gaudi) 的米拉寓所。

包浩斯(Bauhaus)功能主義建築注重即持久、有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表現主義建築的特點是奇異的角形或者有機形狀以及內部空間,它因鋼筋混凝土的運用成為可能。 藝術裝飾 (Art Deco)建築風格 受新藝術如印象派,表現派等理念及立體主義,方格藝術,達達主義等視覺藝術興起等 影響,令建築藝術多元發展。 分離主義是奧地利建築師百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主張建築再也不要重複18, 19世紀的風格,並要求新一代的建築師創造新建築,他們必須拒絕過去的一切,拒絕歷史主義,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滿足時代的新需求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是 研究建築的基本要素 。把西歐存在論或形而上學為基礎概念建造起的建築物解體,再建築的主張。

隨著電梯和鋼材科技進步,摩天大廈陸續出現於美國芝加哥等城。克萊斯勒大廈( Chrysler building)  位於紐約曼克頓東部 ,樓高3 18.9公尺,共七十七層。它是全世界第一棟將鋼材運用在建築外觀的摩天大廈(skyscraper)。Art Deco 建築風格。大廈頂端好似太陽光束的設計理念來源於1930年一款克萊斯勒汽車的水箱蓋子,以汽車輪呔為基本元素,五排不銹鋼的拱形區塊往上排列著漸次縮小,每排拱型區塊裡鑲嵌三角形窗戶並呈鋸齒狀排列。高聳的尖塔和充滿魅力的頂部,成為這個這棟建築的主要看點。

B.欣賞建築造型

建築造型是由點面組成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幾何基本立體組成 

建築的外觀造型一般包括輪廓、 形狀、裝飾、結構、色彩等方面。建築的整體到細部的關係會考慮比例 、尺度(實際大小恰如其分地相稱)、對比、韻律、均衡、穩定、節奏及質感等形式美規律。觀察建築物是否「獨特」。

例如嚴迅奇建築師負責建造的香港故宮博物館,整體外形借鑒中國傳統器物設計「上寬下聚,頂虛底實」的美學追求,呈現出方鼎造型

C.欣賞建築物內部結構 建築科技  裝飾 材料、 空間設計

進入建築物內部後,觀察 裝飾樓梯(直跑樓梯、雙跑樓梯、三跑樓梯、剪刀梯、弧形樓梯、螺旋樓梯) 樓梯欄杆扶手 及窗戶等。 體驗內部空間 要看 室內的空間安排 ,空間感(Spatial Quality)、空間用途安排(Programme Arrangement)動綫(Circulations)、空間序列(Spatial Sequence)、彩光 (光和影子)和空氣流動。例如欣賞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裏面光的設計 。

當視覺被黑暗籠罩時,人會對光線更加敏感。另一邊平時被視覺壓抑的嗅覺聽覺也解放開來。 

觀察的建築物的結構材料和質感(Texture)。它是用磚(切磚法)、瓦、木、石、 鋼鐵、鋼筋混凝土、玻璃、 各種合金、塑料 或各種膠合料等新的建築材料建造?  

建築物是怎麼承擔重力的? 兩種建築結構:架式(frame building) 和磚石牆支撐的建築(solid building)。空間桁架建築是一種剛性,輕質,桁架狀結構,構造組成一個幾何樣式,由幾何圖案中的互鎖支柱構成。

 建築內部亦都多了許多五臟六腑、筋絡管道。它的內部機電設備有取暖、通風、給水、排水、電燈、電話、電梯、空氣調節、擴音系統、電線光纖等等。

中國建築特徵.以木料為主要構造材料,木結構採用榫卯連結,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

凹進去的叫做卯,凸出來的叫做榫。合併後就變成榫卯。

斗拱

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

傳統中國式建築物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構成部分: 台基、柱樑、屋頂。

中國古典建築的元素有馬頭牆、圍合式庭院、朱紅色大門、 鏤空花窗、石雕、磚雕、木雕、 坡屋頂、飛檐、四合院、青磚、黛瓦、白粉牆等 。

D.最後再觀察建築場地與環境 如何結合

 研究地形及與 鄰近建築彼此的關係。新的建築物要能配合、補助原有的建築物。考慮包括文化、歷史、經濟、政治、權術、法例、美學、工程、環保風水、人民生活等層面。從建築上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築也有最高度的代表性 。

例如日本滋賀縣信 樂地區山野的美秀博物館,它是貝律銘參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概念所 建,把自然美景,創意建築及藝術珍品共冶一爐。委託人是日本最富有的女士兼神慈秀明會的創辦人小山美秀子(Mihoko Koyama)。 這是貝博士在其設計生涯中最喜愛的其中之一所建築物 。 建築完成當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年十大建築。

博物館入囗的圓形廣場是接待處,紀念品店及餐廳所在地, 經過兩旁種滿桃樹的蜿蜒步道,進入一條呈弧形的隧道,拐個彎便看到隧道出口,遠處的藝術館正門突然出現,真有 穿過隧道後的世外桃源 感覺。

貝律銘把大約八成的美術館建築藏在地下,減低對大自然景色的破壞,用暖色系的 Magny Dore 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並配合別緻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把陽光引進美術館裏面。裏面展品有高兩米半的甘達拉佛立像,該佛像是公元二世紀後半期的巴基斯坦文物,佛像以犍陀羅風格雕刻。位於附近的Miho美學院小教堂是貝律銘收山的建築作品。

貝律銘博士說: 我的建築家生涯以教堂開始,亦以教堂終結。 2007年貝博士設計小教堂來表現小山美秀子女士的品格,並在2012年 完成。

環保方面,倫敦的聖瑪麗徑30號(30 St Mary Axe)是一個會呼吸的大廈 。Norman foster選用圓形大廈外觀,因為圓形最有效減少大廈受熱程度,也能減少屏風效應 。大廈每層都有四個通風口,每個通風口與下層的通風口是環旋移動了20度。當空氣從主入口上方的通風口引入室,並引流都上層,造成通風效果。

今次寫這篇文章是希望增加大家對建築物的覺知,多些留意身邊的建築物及能更深度地欣賞建築。想懂得欣賞建築,其實都要學習。

參考

1.磚石建築的拱捲和穹頂

疊澀拱

疊澀拱,指用磚石層層堆疊向內收最終在中線合攏成的。把形成拱卷的砌塊加工成為楔形。楔形石夾在一起就成為真拱卷 。拱卷大跨度的特點,非常適合在河上建 橋 。

將拱卷延伸形成建築物的頂部,成為穹頂。最簡單的穹頂是筒型穹頂。穹頂完全由牆壁承重,所以不宜開窗採光。古羅馬的建造者把兩個筒型穹頂直角相交叉就形成了交叉拱頂。兩個交叉的筒型穹頂所形成的邊棱稱為拱肋。交叉拱於公元一世紀開始使用,擺脫掉承重牆。

帆拱

帆拱使正方形平面通過三角形球酉與上方圓形方穹頂過 渡變得天衣無縫。例子是聖蘇菲亞大教堂。

肋拱 

在十一世紀,拱肋開始經過計算做成像傘骨一樣的形狀,這樣的拱卷也被稱為肋拱,肋拱形成的拱頂較輕 。由於兩個尖肋 拱銜接 比兩個 圓拱銜接來得方便,所以尖 拱也開始被廣泛採用。

 為了承受來自拱頂的側推力,肋拱還以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形式被採用。由於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拱。飛拱把來自牆壁上部穹頂形成的側推力轉向扶壁或其他支撐物 。飛扶壁常見於哥德式建築

2.建築材料

從上古到十九世紀中葉,人類所掌握的建築材料無非就是磚、瓦、木、灰、沙、石 。今天我們有鋼鐵、鋼筋混凝土、玻璃、玻璃各種合金以至各種膠合料、塑料等新的建築材料。 建築內部亦都多了許多五臟六腑、筋絡各種合金以至各種膠合料、塑料等新的建築材料。 建築內部亦都多了許多五臟六腑、筋絡管道。它的內部機電設備有取暖、通風、給水、排水、電燈、電話、電梯、空氣調節、擴音系統等等。

雙層玻璃幕牆可進一步提升玻璃的隔熱和隔聲效能,雙層幕牆是在中空玻璃幕牆之外另加一層幕牆,兩層幕牆的距離大約300 mm。幕牆底部和頂部都設有可開關的百葉窗。夏天時開啟,當高層的空氣受熱便會帶動低層的空氣,形成煙囪效應,從而帶走大廈的熱力。冬天時百葉窗會關閉,令幕牆間增加一層空氣,進一步為大廈保暖。例子是中環的創興銀行中心。

a.磁磚

磚材耐火,原料有黏土、頁岩、泥土。

磁磚分為瓷質、石質、陶質和土質。

瓷質磁磚,原料為黏土、矽石、長石、陶石等。幾乎不吸水。用途作為外牆磁磚、地板磁磚等。

土磚是在泥土上中加入草稈,在模型中壓塑成形,脫模之後在自然的陽光下曝曬乾燥而成的磚塊。

切磚法

磁磚分為順面、天面、丁面。

丁砌法是全部以露出丁面的方式疊砌而成。也稱為德式砌法。

英式切法採取一層順面的磚與一層丁面的磚交互堆疊的切疊方式。這方式具有經濟性及可以節省磚塊數量。

法式切法磚塊的順面和丁面交換堆積的方法。完成切疊的壁面紋路,最具有磚牆風格的美感。

香港藝穗會

b.玻璃

主要是透光能幫助採光。玻璃磚更有隔熱和隔音的效果。

c.木

柱用檜木、羅漢柏、杉木、美國鐵杉

樑用花旗松因抗彎曲應力強

d.鋼鐵

生鐵含碳量2-4.5%

碳鋼含鐵量2%以下

鋼鐵含碳量1.2-0.07‘

e.鋁造 耐腐蝕性高和耐酸性,延長建築物壽命。容易回收再利用及將窗框和構造做一體化設計。 鋁的比重約為鐵的35%

鋁合金加上錳、鎂、銅、矽及鋅。

f.混凝土

混凝土是使用水泥、砂/礫石、水攪拌而成。水泥與水混合後會產生硬化作用。

羅馬人使用混凝土來建造宏偉的建築混凝土十分堅固(compression)但張力(tension)很差,直到工業革命時發明了大量生產長條鋼筋的方法,鋼筋混凝土便開始發展可以用來製造地板,樑、柱、牆及流動數型的曲線都十分方便。

以往幾千年世界各地區建築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土、木、磚、瓦、灰、砂石等天然或手工製作準備的材料由沙石仔、水泥混合水而成的混凝土能承受強大的壓力 但拉力的承受能力很弱 。產業革命以後,建築業的第一個變化是用於房屋結構上,先是用鐵做房屋內柱 ,接著做樑和屋架 ,還用鐵製作穹頂

g.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鋼材當溫度超過攝氏550度,鋼材的強度會急劇降低。鋼材在空氣中容易生鏽。鋼的熱膨脹係數與混凝土的熱膨脹係數幾乎相同,因此適合用來興建RC造的建築
十九世紀後鋼產量大增性能更加優異的鋼材料 代替了鐵材, 與此同時,水泥也漸漸用於房屋建築
由於建築除了有向下的壓力外,還要受到風吹來的扭力和彎曲力, 所以為了使建築獲得更為堅固的效果 ,工程師們在水泥裏添加了能同時承受壓力和拉力的鋼筋 ,出現了鋼筋混凝土結構  。 鋼和水泥的應用使房屋建築出現變化,鋼 材和混凝土混合的建築材料 具有超高的可塑性  易建造性 及堅固性, 使現代建築在造型上可以有更多變化, 讓現代建築變得更為堅固而輕盈 ,同時高科技的發展又產生了諸多高級建築材料,加上科學的建築技術,使現代建築工藝師傅可以建造任何的設計形式。

世界上首座摩天大廈誕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芝加哥,將近五十五公尺高,共十層樓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廈,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座摩天大廈。 2010年落成啟用的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建築,高度達到828公尺 玻璃幕牆因為鋼筋混凝土的骨架將建築物的外牆從支撐屋頂和地板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同時生產大片玻璃技術的進步,使得現在的外牆可以完全透明。

h. CFT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i. 混凝土空心磚補強混凝土空心磚 在空洞的部分配入鋼筋,並充填混凝土或砂漿。

j. 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formwork)指新澆混凝土成型的模板以及支承模板的一整套構造體系,其中,接觸混凝土並控制預定尺寸,形狀、位置的構造部分稱為模板,支持和固定模板的桿件、桁架、聯結件、金屬附屬檔案、工作便橋等構成支承體系,對於滑動模板,自升模板則增設提升動力以及提升架、平台等構成。模板工程在混凝土施工中是一種臨時結構。

3.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是在2400年前由古希臘數學家所發明的畢氏定理(Pythagorean)演進而來,是最適合人類眼球的視覺比例,4:3電視機屏幕,4A紙都是根據此比例來設計。香港立法會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四周築有約17米高的愛奧尼亞式圓柱。整個立面是根據黃金比例來設計。大樓的高度和闊度也成黃金比例,比率大約為0.618。

5 thoughts on “建築淺談 

  1. Excellent article. Looking back, I prefer studying architecture than medicine. At at time, I did design an outlook of a building like THE LILY in Repuse bay to go for archi interview🙂

    Like

  2. Wow ! Amazing & enlightening indeed . It helps guide and motivate a layman like me to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art & beauty of architecture.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