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月參加了由中國旅遊出版社舉辦的探索香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導影活動。因隨著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香港很多傳統文化及老店已逐漸消失。今次由著名文化攝影師隋彪先生帶領我們落區尋找具香港特色的非遺老店,認識非遺同時更能感受當中的人情味,以鏡頭紀錄這次傳統文化的堅持和信念。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高度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需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保護緩急次序。這份名錄涵蓋了4大類別,包括表演藝術、節慶活動、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傳統手工藝。
現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上共有480個項目,其中10個本地項目:
同時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們自動成為香港代表作名錄項目。其中,粵劇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一項世界級非遺項目。
傳統手工藝有127項。主要有古琴 、豆腐、蝦膏蝦醬、鹹魚、月餅、稯、雨傘 、皮鞋、臘味、麻雀牌製作及 木雕刻技術 等。
隋彪先生是一位屢獲殊榮的攝影師,致力於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記錄和攝影。


我們在9月3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在佐敦地鐵站集合 , 由佐敦出發,先去寶靈街寶靈商業中心的上海寶星時裝祺袍店參觀中式服裝製作技術。

旗袍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旗袍獨有的剪裁,可以突顯女士婀娜多姿的身段。 84歲的殷師傅是旗袍界的老行專,劉嘉玲和汪明荃都是他的客人 。
跟著行過對面街的陳華記利器專門店 Chan Wah Kee Cutlery Store 。 陳當華有香港刀王之稱。磨了48年的刀剪。

華叔說家用刀主要分為骨刀、文武刀和片刀。鋼質好是德國刀,手工好是日本片刀。 會生鏽的碳鋼刀最利,生鏽了便可以用生油抹一抹 。砧板不要用玻璃纖維做,太硬會壞刀,最好用木砧板或者膠砧板。 刀定要磨,先用粗磨刀石,再用幼磨刀石。刀鋒與磨刀石成20度角。
刀神有分公母,貼著肉的一邊叫公,向外的一邊叫母,磨法不同。公那邊的鋒口向外推,母那邊的鋒口向里推。

經上海街轉到閩街的廖孖記腐乳皇Liu Ma Kee。於1905年,一對孖生兄弟廖仕忠及廖仕榮創立了一間豆品店。由於香港氣候潮濕炎熱,新鮮豆品易變質,廖氏兄弟便把賣剩的豆製品造成了腐乳,並且為其製作包裝,取名廖孖記。這是香港最早有名有姓專門售賣腐乳的店舖。70年代更成為香港首個出口東南亞的品牌。
如今的掌櫃是廖孖記的第三代傳人廖振建,他的妻子廖太很有創意,將腐乳發展成了各種花樣 如蒜蓉腐乳醬。
手工製作腐乳 (Fermented Tofu)
方法是用硬豆腐經鹽水蒸壓處理, 烘乾後 將豆腐切成一小塊的豆胚,加上糖米麴或自然發酵發霉三天。將一塊塊發酵豆胚放入消毒的玻璃瓶,加米酒,辣椒粉。入樽後要三至八個月發 酵才完成。
好的腐乳像牛油一樣十分滑溜, 入口即溶,有黃豆香味及 少少酒香味。
之後行去佐敦道26 F地下標記麻雀。

它開業四十多年 ,東主是景叔。1980麻雀開始有機器製造, 手工造麻雀的師父開始了引退。用手鑽來製造麻雀筒子圖案。 用圓規畫索子圖案。 用手掃漆上顏色。手雕麻雀要兩三天才能雕完一副 。將麻雀用100W燈烘熱比較容易雕刻。

朝旺角方向行到位於廟街的百寶堂。百寶堂創立於1982年。下午天氣十分炎熱,正好喝一杯涼茶。

涼茶經粵、港、澳三地政府於2006年2月起努力爭取,涼茶配製獲中國國務院列為51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涼茶是一種在廣東省、香港及澳門地區、越南、日本等地區的一類具有藥用價值的傳統草本茶。現在也有年輕人稱之為廣式coffee。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等有大量華人聚居的亞熱帶地區亦很流行,常常取材自多種藥草。
據傳在東晉年間(公元306年),醫藥家葛洪來到嶺南。由於南方瘴癘流行,他開始研究溫病醫藥。葛洪及其後人通過在醫治中得到的經驗,形成了嶺南涼茶這一獨特的地域文化。其配方、術語亦成為嶺南地區乃至海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涼茶品種繁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而且材料的藥性繁多,令人難以學會及理解其製法,所以很多創業多年的涼茶舖都是世襲的形式經營,由一代傳一代。常見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感冒茶」(沙溪涼茶)、「雞骨草」、「火麻仁」、「夏桑菊」、「金銀花」、「銀菊露」(菊花茶)、「酸梅湯」、「竹蔗茅根水」、「崩大碗」等。傳統上,涼茶要在全涼掉以前喝下。一般涼茶都是接近黑色,部分味道苦中帶甘。部分首次喝這種飲料的外地人會對這種「既不涼、又不似茶」的東西感到奇怪。部份草本植物有苦味及食品衛生良莠不齊,導致並未普及化。
部分的涼茶具有驅寒解痰、養身保健的功效,如常見的「養肝茶」、「羅漢果」、「膨大海」等。不過這些飲料基本上都是要求飲用者熱飲,不然也要溫飲,方能達到功效。而涼茶裡面只有青草茶和羅漢果是冷熱皆可,隨人喜好的溫度下飲用。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叫了冰涼的五花茶,原來百寶堂是香港龜苓膏名店。 古方葯龜苓膏有獨特的苦味可以加蜜糖,有清熱解毒功效 。

龜苓膏是中國廣東、廣西一帶的傳統藥用食品。
據相傳龜苓膏原本是清朝皇室貴族「清熱消暑」的飲品,後來因為戰爭緣故,由北方到兩廣一代的軍人無法適應南方高溫潮濕的氣候,紛紛引發腹瀉或皮膚病,當時軍醫想出了以龜苓膏作為食療的方法,進而流傳至民間。
最早的正統龜苓膏的確是以龜板(一種中藥,烏龜腹甲及背甲)、土茯苓、甘草等清熱解毒中藥材熬煮製成,加入龜板只因中藥熬煮的液體不利於運送跟儲存,正好中國南方一帶龜板取得方便,透過龜板加熱所流出的膠質凝固液體,形成凍狀。正統的龜苓膏愛用保育類動物金錢龜的龜板,不過金錢龜為保育類動物,越來越難取得又違法,後來改用比較常見的草龜或泥龜龜板,隨著動保意識崛起及龜板價格越來越高,一斤動不動上千元,現今仿間大多數的龜苓膏都改用「洋菜」來凝固,並不影響原先龜苓膏的藥性,僅有少部分依然使用龜板製作。
百寶堂還有火麻仁和五草茶兩種較少見的藥材。火麻仁通便潤燥,而五草茶為這裏的“獨門涼茶”,主要成分是雞骨草、夏枯草、百花蛇舌草等。
離開廟街便到達榕樹頭的天后廟 。

上海街曾是一條「海上街」,在油麻地未填海之 前,上海街是九龍的海岸線。除了各式各樣提供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店舖如廚具店、五金店、當鋪、照相店、茶莊、鞋舖 等,面對城市的急劇轉變,它仍存有一些保留原來面貌旳老字號店 如利和秤號 ,金發麻雀 ,永華臘味行,萬利隆臘味家, 船具店等。

開埠初期,天后廟前面是一片荒蕪的海邊沼澤。漁民在天后廟前空地晾曬蔴纜,所以該地名為「蔴地」。到了1875年,造船修船所用的銅油和蔴纜店陸續出現,於是「蔴地」改稱「油蔴地」 。蔴通麻。
油麻地的天后廟在 1865 年建成,天后廟原址是在官涌街市附近,在 1876 年 ( 光緒二年 ) 搬至油麻地榕樹頭。廟門頭上的牌匾「天后古廟」,另外刻了「光緒丙子遷建」,以說明天后廟的背景。除了正廟外,廟的兩邊還有福德廟。由於油麻地的天后廟是九龍區最大的天后廟,而且位處在遊客區,因此長年香火鼎盛。

我們入內參觀,正好有耶穌光, 我便邀請了一位女團友做模特兒進行拍攝。今次導遊活動,除了我本人,還有醫生攝影會會員包括旅遊攝影大師黎醫生和林醫 生,雀鳥大師 張醫生 及iphone藝術攝影大師蘇醫生 都有參加,所以我都逐個邀請他們作為我的模特兒進行拍攝,所以收穫甚豐。

下一站是上海街永華臘味行。據說它是九龍唯一的臘味批發行。陳皮腸 、三花腸、鴨肝腸、全瘦腸、鵝肝腸一串串地掛在店門口。鹹香撲鼻。

從前,大小公司的老闆都常在過年時贈送員工臘味禮包,作為辛勞工作一年的答謝。

已經退休的一班老夥記久不久都會回來務幫忙及打打麻雀。
轉落下一條新填地街,來到近著果欄的 泗祥號木具製造店。它有100年歷史。

車木匠何國標是第四代老闆,最初是做木船上用的律囉 (木製滑輪),現在轉型做刀柄椅腳及拍賣鎚 。他手造拍賣鎚郭富城都用過。我初初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一間木廠做船具,之後知道上海街本來是海岸線,我才 明白原因。
油麻地果欄是1912年油麻地填海,新填地街與渡船街之間的地方出現了草棚搭成的墟市。1920年至30年代,政府開始讓商戶修建固定樓房。

利和秤號位於果欄前面橫街的石龍街 ,開店90年,80多歲東主何太說通常秤可以秤一錢至兩斤重。秤有很多種,有金秤,雞秤,有燒臘秤,中藥秤等等。秤有秤桿和秤砣 。 秤桿有木質竹製和骨質等。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運用杠杆原理 發明了木杆秤。到了唐朝和宋朝,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進位制,改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 秤沿用十六两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
中国的老秤,十六两為一斤,在秤杆上有十六個刻度,每個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具體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除這十三顆星之外,再加“福”“祿”“壽”三顆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還缺“祿”;少给三两,则“福”祿”“壽”俱缺。
彈簧秤和電子磅的崛起後,人造秤這一行便開始沒落。但中藥秤因為慳地方,輕巧,耐用,所以依然十分受歡迎 。
轉角的萬記砧板 有60年歷史 。常用的砧板有松木、 京木、櫸木、膠 沙比利木(不容易發霉) 。攇木砧板賣$190。

開砧板 先用熱水爐湯一湯,再用鹽把砧板底面擦一下。再用細水長流 , 慢慢沖濕砧板,沖水兩小時 。 再用濕毛巾冚一晚 。最後用之前,先塗抹一層椰子油,涼乾。再反覆塗油涼乾三至四次。搽夠油,砧板便不會那麼容易 爆裂。兩年換一次砧板 。膠砧板的含菌量比木砧板高 。保養方面,用完要即刻用水沖,之後可以用 鹽 白醋 檸檬汁 來清洗砧板,五分鐘後熱水清洗再涼乾 。
生肉熟肉水果要分開三塊砧板 。砧板和玻璃纖維砧板比較傷刀 。

旁邊的「紅磚屋」是油麻地自來水抽水站,建於1895年。當時還是在海邊的上海街。現在是油麻地戲院辦公室 。二十多年前我跟攝影大師龍君兒學習模特兒攝影,今天光線適中,又有美麗的紅色磚牆做背景,所以急急找來眾醫生做我的模特兒 。


附近油麻地新填地街160號地下的 郭記木器雕刻是40多年老店,六代雕刻世家。專營各種神樓, 拜神配件, 瓦頂龍柱神位 ,神像木刻 及人手雕刻祖仙牌類。

由於 漁船在海上風雨飄搖,所以漁民為求心安,對各種各樣的神靈都十分敬畏。
我們沿著上海街往旺角方向走,途中我們幫花名是大嚿的張醫生拍下了這張有趣的照片。行到旺角,一眾醫生先在老友黃醫生三十年老診所前拍照留念。

我們再行到附近有130年歷史的和盛老金行。漁民很喜歡買金,通常一上岸就會到金舖買黃金。和盛老金行由 東華三院前總理胡寬創辦,經過他的兒子胡錦興傳至妹夫張泉海,更名為和盛老金行 。

進入店內,幾位股東各佔舖面一角。老員工梁兆康先生熱情地講解不同款式的黃金 。


和盛老金行代代相傳的「驗金術」是將黃金在一塊黑色石上反覆摩擦留下劃痕,再用專業色板比較顏色和純度,之後把鏹水塗抹其上,純度高的真金不會被擦掉。店內寫有「和盛」的字畫 是水 禾田寫的。

最後一站是利工民。利工民(Lee Kung Man)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內衣服裝品牌織造廠,其創辦人為馮薵如,始創自1923年的廣州,後於香港設廠,創始時僅生產三個骨(Quarter譯音,即中統)線仔襪,經過幾年後才增資添置設備以生產鹿牌線仔衫,線仔就是向外國進口高質標準的洋線。在李小龍和周星馳的功夫電影中,常穿著類似利工民汗衫。
現時,利工民於香港出售的線衫,最高規格達120支(4·9號)雙股紗;而國內生產的線衫最高規格是100支(5·8號)雙股紗。今次半天的香港非遺導影活動 在一眾團友作最後血拼 後便完滿結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