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 floating world painting 13-10-2021
「浮士繪」最具東瀛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浮世」一詞是日本中世以來的佛教概念中相對於淨土的充滿憂慮的現世。它所指稱在塵俗人間的漂浮不定,衍伸為一種享樂的人生態度,可以盡顯於浮世繪裏歡樂榮景的華麗刻劃。
今次寫浮世繪是因為最近我開始 重拾集郵的 嗜好 ,尤其是對於有藝術畫的郵票產生興趣 。在寫 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筆記時 ,看見其中有幾幅梵高 臨摹歌川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 的油畫,覺得十分有趣 ,歌川廣重 的名字我也沒有聽過 。買了小池滿紀子著作《廣重名所 江戶百景》 才知道 他是日本六大浮世繪畫師之一。

上網找尋資料才知道 十九世紀後半葉,巴黎畫壇正處於新 挑戰 ,因為照相機技術可能打破畫家飯碗 ,畫壇中人急於尋求突破,一次 偶然的旅程, 幾位巴黎年輕畫家 見到 日本進口茶葉及 從日本帶回用來包裝陶瓷的包裝紙 上 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 ,從而產生 靈感 :「畫原來是可以咁畫的」。這些畫家包括莫奈和梵高 。
熱愛收藏浮世繪的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曾在寫給其弟西奧的信中如此讚美道 :浮世繪既不乏味也不匆忙…..畫人物的線條俐落而有自信 ,那般輕鬆就像扣外套上的鈕扣一樣簡單。


提起浮世繪,我 唯一認識的畫師是葛飾北齋,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绪形拳飾演主角的《北齋漫画》,在香港很賣座。葛飾北齋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182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地旅遊業的發展,也因為個人對富士山的情有獨鍾,北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材,創作了系列風景畫《富嶽三十六景》,並憑此名聲遠揚。該系列中以 《神奈川沖浪裏》和《凱風快晴》最為知名。



我開始收集日本郵政發行浮世繪藝術精品的郵票。我在油麻地保安集郵公司買了著名的浮世繪雙聯畫郵票《待乳山雪見》,這是浮世繪大師鳥居清長(1752-1815)的代表畫作。

從國內出版的《集郵》雜誌,我知道 日本郵政發行不同時代的國寶級 日本重要文化遺產 浮世繪藝術精品的郵票。我想起我的好友Charles太太Keiko 是日本人,所以我又麻煩她幫我購買日本 今年國際文通週間發行的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郵票 全張。結果她的日本親戚 幾經辛苦才在仙台郵政局買到這一套郵票,並且 寄到香港 ,真是十分感激。她更說連日本人也不知道有這一套郵票。



1984年在Macintosh發布會時,蘋果公司的原總裁喬布斯(Steve Jobs)把他的收藏品 橋口五葉的代表作品《梳頭髮的女人》放置顯示器上,《梳頭髮的女人》因此聲名大振。

我的收藏




現在我又與大家分享我的筆記 。
「浮士繪」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流行於民間的木刻版畫, 鮮活地 表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流行時尚,包羅萬有 ,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浮世」原意是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雲煙之意 。浮世繪的三大題材是美人畫 、歌舞伎人畫 及風景 花鳥畫等。
根據技法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由繪畫師親手繪製的肉筆畫 ,另一種則是由繪畫師製作完稿圖 ,供人雕刻 刷色 的 套 色 木板畫 (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錦繪) 。由於木板畫可以大量印刷而在大眾間 迅速普及 ,於是江戶時代迎來了鼎盛時期。
江戶時代為配合時代繁榮需要 設立了一個名為「吉原」的紅燈區 。最高級的妓女稱為「花魁」。 她們正是浮世繪美人畫的主角 。「浮世繪六大家」是鳥居清長 、鈴木春信、喜多川歌磨、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安藤廣重。
「六大美人繪師」 是 鳥居清長 、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溪齋英泉、歌川國貞(五渡亭國貞)、月岡芳年(大蘇芳年)。
鳥居清長擅長「美人畫」,畫中的女性通常為已婚,高個子有健康開朗的笑容,被稱為「清長美人」。鳥居清長的畫作形式,以「雙聯畫」和「三聯畫」版式,聞名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鈴木春信(1724-1770) Suzuki harunobu是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浮世繪畫家。早年在京都學藝。首創多色印刷版畫,即是「錦繪」。 他也是以創作美人畫最著名。
東洲齋寫樂擅長歌舞伎人物肖像。
歌川廣重也!創作了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富嶽三十六景》、《名所江戶百景》、《京都名所之內》。
歌川國芳 創作描繪武士姿態的「武者繪」,並且創作 了著名的《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 》。
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因為受到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率領艦隊強行打開鎖國政策(此事件日本稱為「黑船來航」)的衝擊,許多人開始對西洋文化產生興趣, 由於西學東漸,照相技術傳入,浮世繪受到嚴苛的挑戰。雖然很多畫師以更精細的筆法繪製浮世繪,但大勢所趨,終究無法力抗歷史的潮流。
其中,月岡芳年以非常細膩的筆法和西洋畫風繪製了許多畫報(錦繪新聞)、歷史畫、風俗畫,有「最後の浮世絵師」之稱。
畫家
鳥居清長 擅長「美人畫」 畫作形式,以「雙聯畫」和「三聯畫」版式,聞名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喜多川歌麿 「美人畫」
東洲齋寫樂 歌舞伎人物肖像
葛飾北齋
榮松齋長喜 Eishosai choki
安藤廣重 Ando ouichiyu sai hiroshige
歌川國貞 「美人畫」
歌川 貞秀
橋口五葉
豐原 國周
溪齋英泉 「美人畫」
西川祐信
歌川國芳 「武者繪」
月岡芳年 「最後の浮世絵師」 「美人畫」
小林清親
竹久夢二
鳥居言人
鈴木春信
鈴木春信 Suzuki harunobu(1724年-1770年),是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浮世繪畫家。
早年在京都學藝。首創多色印刷版畫,即是錦絵。1765年在江戶領導了木刻「繪曆」的創製。之後到去世的五年之內創作了20多本插圖書和600幅木刻。紅折繪的發明,使浮世繪印刷用到三或四種顏色,但已經可以在一張紙上印刷大約十種不同的顏色。是鈴木春信首次在浮世繪中使用這種新技術。這種畫叫錦繪,因為它很象美麗的織錦。由於這樣的版畫得到大眾的讚揚,更使春信受到鼓舞而不間斷地繼續工作,直到1770年他去世為止,鈴木春信在他有生之年創作了大約六百多套木版畫,都是在六年間製作的。他所畫的那些腰肢細瘦,手足纖巧,體態輕盈的仕女,幾乎有一種超人的秀美,那特殊風格的面部則缺乏表情。他與前輩畫家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初期畫家們在畫美女像時,總是用色彩暗淡的或素白的背景,而在他的構圖中,則多用自然風景或建築物。但這並非為了要到達寫實主義的效果,反之,春信的美麗的人物繪畫的背景,無論是室內或室外,都浸於一種抒情風味及詩的意境。他用互相調和,或互成對比的豐富色彩,表現出相應結構的每一細節,達到純粹畫意的效果。此外,春信對古典藝術所發生的興趣,使他經常在畫中插入些古詩。
他以創作美人畫最著名,畫的多是詩意環境中身材纖巧的少女。也創作了一些春畫。

關於鈴木春信的生活知道的很少。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奧村政信(1686-1764,江戶時期的浮世繪藝術家兼出版商),西川佑信(京都的浮世繪畫家)的巨大影響。在明和(1764-1772)時代,江戶流行交換圖畫日曆(木刻「繪曆」)。這些日曆蘊涵了作者大量的創造力,在設計上和色彩的多樣化上的互相競爭,致使彩色印刷出現了長足的進步。
春信的具有根深柢固的日本精神的藝術,對明和時代的版畫有着決定性的影響。不僅是專門畫仕女圖的大師們,如礒田湖龍齋模仿他的風格,就是擅長畫演員肖像畫的如勝川春章(1726-1792)和一筆齋文調也採用他優美的表現手法。直到1770年春信去世後,這些畫家們才恢復個人的獨特風格。

鳥居清信
鳥居清信(1664年-1729年)是一名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浮世繪畫家,鳥居派鼻祖。
生平
其父鳥居清元也是一名浮世繪畫家,他是家中次子,出生於大阪,小時候叫莊兵衛,後來因此給自己取號鳥居莊兵衛、絵師鳥居莊兵衛、大和鳥居莊兵衛「清信」、和畫工鳥居莊兵衛清信。他小時候跟隨京都的吉田半兵衛學習浮世繪,青年時期受菱川師宣影響較大。元祿到享保年間,為了迎合當時社會風氣,創立鳥居派,也繪製受懐月堂派畫風影響的美人畫。他的三子後來也成為了浮世繪畫家,即二代目鳥居清信。

鳥居清長
鳥居清長(1752年-1815年6月28日),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
生平
鳥居清長為鳥居清滿的學生,鳥居派的第四代繼承人畫家。屬於鈴木春信與喜多川歌麿之中時期的人物,活躍於天明年間。清長以雙聯畫和三聯畫版式聞名,他的專長是「清長美人」式的美人畫,鳥居將鈴木春信的楚楚可憐的女畫加以改良,又吸取北尾重政的特色,將美女改為修長玉立、寫實健康的女性像。他的畫通常都是已婚婦女,有着健康開朗的笑容。他與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安藤廣重並列為「浮世繪六大家」。
代表作
- 當世遊里美人合
- 色道十二番
- 風流袖之卷
當世遊里美人合

- 色道十二番

風流袖之卷

浮世繪雙聯畫郵票《待乳山雪見》是鳥居清長(1752-1815)的代表畫作。

喜多川歌麿kitagawa utamaro
美人畫巨匠
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在喜多川 歌麿 之前,鈴木春信的美人畫柔弱優美色彩協調展現的是夢幻般的浮游影像 。十八世紀後,美人畫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外。形豐滿軀體健康 充滿力量感的形象成為當時的流行樣式。在這種更具現實感健康感的美人畫風,在鳥居清長筆下得以進一步完善 。人物高度的 比例 被適度拉長,儘管體態並不符合現實中日本人的實際身材,但是優雅的舉止,賦予畫面中的女子以淡淡的書卷氣,令 浮世繪的美人樣式進一步理想 化 。喜 多川歌麿 創造性地 完善了個人風格 被稱為「大首繪」畫的半身像 ,在極力渲染女性魅力的同時, 通過服飾、道具及細微的形像差異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態,達到了浮世繪美人畫的最高境界 。
生於江戶(今東京)農家,是「大首繪」的創始人,也就是有臉部特寫的半身胸像。他對處於社會底層的歌舞伎、大坂貧妓充滿同情,並且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竭力探究女性內心深處的特有之美。


歌撰戀之部–物思戀-1793年大版錦繪

代表作品有《江戶寬政年間三美人》——中間是富本豐雛,右為阿北,左為阿久;豐雛是花街吉原藝妓,阿北與阿久是淺草觀音堂隨身門下茶室的姑娘。


「吉原之花約」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手繪美人畫 。整個畫面共有五十餘位人物,光彩照人的服飾與燦爛的櫻花 競相媲美 , 極盡奢華。是浮世繪歷史上唯一一幅全景色表現 吉原的作品。
東洲齋寫樂
神秘的歌舞伎畫師。東洲齋寫樂(生歿年不詳)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擅長歌舞伎人物肖像。
寫樂的生歿年和生平均不詳,現存的錦繪作品確認是寬政6年(1794年)至7年(1795年)的10個月之間所創作,全部由蔦屋重三郎經營的店出版。根據近年的研究,較有力的說法,認為寫樂就是阿波蜂須賀家的能役者・齋藤十郎兵衛。



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 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本名中島時太郎,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他14歲學習雕版印刷,18歲向另一位浮世繪師勝川春章學畫,開始了自己漫長且多產的繪畫生涯。182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地旅遊業的發展,也因為個人對富士山的情有獨鍾,北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材,創作了系列風景畫《富嶽三十六景》,並憑此名聲遠揚。該系列中以《凱風快晴》和《神奈川沖浪裏》最為知名。
江戶時代後期,當浮世繪美人畫和歌舞伎畫日漸沒落之際 異軍突起的風景畫成為這個多彩的市民藝術的最後一場嘉年華。女兒葛飾應為作為父親的助手,同樣是知名浮世繪畫家。
《冨嶽三十六景》是他創作於晚年的代表作(1820-1833),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徵
海拔3776米位於東京西南方的靜岡縣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全日本250餘座火山中型態最簡潔最雄偉的一座
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裏富士」。初版於1831-1834年(天保2-5年)發行,出版商為西村屋與八。
《冨嶽三十六景》的過人之處在於以同一主體變化出各不相同的畫面, 每幅畫面的視點均有實際依據,其中有13幅自江戶,4幅自江戶郊外,3幅自江戶東部的其他地區,18幅自東海道各地,7幅自富士山所在的山梨縣,最後以富士山頂的局部近景結束。
常州牛堀

每一幅都以富士山為背景,與人們的勞動、生活場面巧妙結合,在動與靜、晴與雨、波濤與富士山等對立關係的構成上,結合典型的日本傳統線描紋樣及裝飾性色彩,以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和明暗對比手法拓展畫面空間及深度。此系列獲得廣泛好評,在當時掀起了「名所繪」新的創作高潮,對後世亦影響深遠,歐洲印象派畫家莫奈、高更收藏了該系列作品,並深受其創作風格影響。系列中的《神奈川沖浪裏》一幅更舉世聞名,成為日本美術的世界性標誌性作品。描繪富士山「赤富士」、「黑富士」形態的《凱風快晴》和《山下白雨》也是這個系列的經典之作。
翻滾的浪花 與山峰形成巧妙的呼應,引導著觀者的視線,使滔天巨浪之下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雖處於畫面下端,但是依舊雄姿不減。隨波逐流的三艘小漁船上的人物,呈裝飾性排列 為驚心動魄的場面 平添意趣。

凱風快晴
凱風快晴的作畫視點是在甲斐國或者駿河國,和《山下白雨》一樣描繪的是日本的富士山,畫面最下方是富士山的樹海,背景是藍天白雲,富士山頂還有殘留的雪渓。而紅色的富士山頂也一樣引人注目。就紅色的富士山而言,它可能描繪的是夏季早晨的赤富士,但有研究表明沒有任何可靠信息能證明畫中的景象發生於早晨。
北齋用極具張力的兩道狐 線簡鍊地 勾勒出富士山的雄偉姿態,山腳下有墨綠樹林 如火焰 升騰的巔峰和橘紅色的山體,在 藍色際的映襯下,越顯奪目。變化有致的雲層,將背景推向無限深遠處 。也使畫面透露出空間的深度。此作堪稱葛飾北齋以非凡的白描和繪圖能力及經典手法表現的經典風景作品,成為日本美術的標誌性符號。

逺江山中

山下白雨

御廄川岸見兩國橋夕陽 (冨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1831
本圖巧妙地利用透視法描繪出從日本橋上望見的水岸風光 ,順著兩側的白壁土藏(倉庫) 可以看到遠處的一石橋以及江湖城,與聳立在左側的富士山 下方橋中央有著此處極具代表性的欄桿處裝飾物 擬寶珠 。 橋上熙來攘往的人群,更像徵了此地作為商業與交通要地的繁榮景象 ,完如電影定格畫面般的構圖 令人印象深刻。
擬寶珠是一種設置於橋樑欄桿等柱子頂部的傳統裝飾 ,因形狀似 蔥花 苞 而 別稱為 蔥台。
據說在江戶市內除了連接江戶城門的橋 以外就只有日本橋、京橋與新橋,才有此裝飾相當於橋樑等級的象徵 。

深川万年橋下

上总海路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 1797-1858
本名安藤重右衛門 ,從小十分喜歡畫畫 。在十五歲時拜入歌川豐廣門下 ,翌年從師父與自身的名字各取一字獲得廣重的 名字 。於文政元年(一八一八年)出道 天保二年與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同年發行的東 都 名所一出版便一鳴驚人 翌年又推出最廣為人知的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之內(保永棠板) 奠定了廣重作為風景浮世繪師的名 聲晚年花了近三年時間製作的名所江戶百景可為其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65歲在他最後的遺作富士三十六景未出版前便離開人世
他的畫以擅長透視 法著稱 營造出立體感滿足了當時無法遠行或遊山玩水的 江戶平民的 憧憬精彩的構圖與巧妙的用色(特別是使用了普魯士 藍的鮮豔顏色)更受到歐美的高度評價不僅影響了十九世紀後期的印象派畫家更是催生了歐洲興起日本主義潮流的重要因素
歌川廣重也創作了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富嶽三十六景》、《名所江戶百景》、《京都名所之內》
《東海道五十三次》
《東海道五十三次1833》是浮世繪畫師歌川廣重的名作之一,描繪日本舊時由江戶(今東京)至京都所經過的53個宿場(相當於驛站),即東海道五十三次的各宿景色。該系列畫作包含起點的江戶和終點的京都,所以共有55景。不過有些景色並不完全寫實,而是作者發揮了自己的想像。
龜山雪晴

初版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約於天保4、5年(1832年、1833年)左右發行,主要的出版商為保永堂,所以初版也通稱為「保永堂版」。保存狀態良好的保永堂版全集曾在日本的物品鑑定節目《開運鑑定團》(開運!なんでも鑑定団)的2010年4月6日節目中估出5500萬日圓的價值。

莊野白雨

《名所江戶百景》
名所江戶八景龜戶梅屋舖
1857年 ,紅色的背景與幾乎佔滿畫面的梅樹,令人印象深刻。當時梅屋舖的庭園中有許多 梅樹,其中又以最前方的這棵臥龍梅最為知 名。因其姿態 如 龍在地上盤 臥一般向四方延展 而得 稱。
此外據說這裏採下的梅子還會造成 梅 乾, 成為遊客必買的伴手禮。
印像派大師梵高 臨摹 過浮世繪作品之一,名 為梅樹開花。 以油畫繪 成 色彩對比更為濃烈,兩側加上 漢字作為裝飾左右分別寫著大黑屋錦木江 戶 町1丁目以及新吉源 筆大丁目 屋木。



梵谷(Van Gogh)所繪的《唐基老爹》中有許多浮世繪畫作,1887年
19世紀中期開始,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因日本茶葉及 陶瓷的包裝紙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其風格也開始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
1865年法國畫家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將陶器外包裝上繪的《北齋漫畫》介紹給印象派的友人,引起了許多迴響。
梵谷可能是著名畫家中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1885年梵谷到安特衛普時開始接觸浮世繪,1886年到巴黎時與印象派畫家有往來,其中馬奈、羅特列克也都對浮世繪情有獨鍾,例如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運用了浮世繪的技法。同樣地,梵谷也臨摹過多幅浮世繪,並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後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無獨有偶,在音樂方面,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亦受到《神奈川沖浪裏》的啟發,創作了交響詩《海》(La Mer (Debussy))。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讓當時的歐洲社會颳起了和風熱潮(日本主義),浮世繪的風格對19世紀末興起的新藝術運動也多有啟迪。
及後,亦演變出各類分支,2019年,來自現代浮世繪派系的4位日本藝術家Horihiro Mitomo、Ukiyoemon Mitomoya、Horitatsu及Bang Ganji,於香港K11 Art Space舉辦以「現代浮世繪」為主題的作品展。
《京都名所之內》
《京都名所之內》。這系列共有十幅,橫版構圖,是廣重的早期作品,可以隱約看出廣重那憂鬱、淡雅的鄉愁風格。




不大的系列,也同時擁有了“雪”、“月”、“花”、“雨”多種受歡迎場景的作品。
Eishosai choki榮松齋長喜

安藤 広重 ando ouichiyu sai hiroshige
《東海道五十三次.庄野.白雨》,約1833-34年

歌川國貞
歌川國貞(1786年-1865年),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畫家,又稱三代歌川豊國。
生平
他師承歌川豐國(豐國初代),以畫色情畫聞名,畫中女人多頹廢好色、憂鬱疲憊。他的「原柳橋.雪的景象」廣為人知。畫風自成一格,號稱歌川派,是日本浮世繪派別影響力最大的一派。

歌川貞秀
(文化四年1807年– 1879年),是從明治時代後期的浮世繪開始的江戶時代。以繪製橫濱繪、鳥瞰圖和五官插圖而聞名。
在天空中跳躍的畫家貞秀

“橫濱平馬橋賴東海道神奈川大町輕井澤茶店又圓庫大石河原野浦Womiru”描繪了1860年左右的橫濱站周邊地區,
當時是一個海灣。

“橫濱異人商店店面地圖”文久1年(1861年)

“大日本帝國名勝越後越後郡長岡” 1868年
從天保時代後半期開始,他將繪製鳥瞰作品,例如“日本八景”和“大江戶十景”。YoshimiHisashi二年(1849年在人氣排名的),國吉歌川,廣重歌川,第二代鳥居清盈,第二代重信柳川,和歌川貞秀是在頂級聯賽,但隨後慶應三年(1867年)的巴黎在當參展世博會後,他成為歌川吉宗社長和浮世繪藝術家。
江戶時代精美的畫面和演員的圖片等,安政– Fumihisa年橫濱圖片,啟蒙繪畫留下了不少。{{引用需要的範圍從北海道松前自行步行到九州,“奧州列表地圖”,“肥前長崎丸山山坡風景”或“大日本國君名勝”,以及各種詳細的鳥瞰列表,名勝是當時的遊客之一,比如發布一張圖|日期=2021年8月}}。明治元年(1868年),貞秀在藝術家排名中名列第一。
在超過100點歌川貞秀的橫濱的畫面,作為分數歌川芳虎,歌川Yoshiin但僅次於,精細描繪及畫面構成被稱譽。代表作品有安政6年(1859年)的《橫濱大江津》、文久2年(1862年)的《橫濱開場回憶》、《萬物照》等。他晚年的明治六年(1873年至)《小學樂譜誦十首詩》銅版繪捲捲中。明治八年(1875年),卻畫了“看什麼文明行袖”的插圖,據說萬圓元年製作《木曾山中之戰》的歌川秀樹就是弟子
歌川 貞秀 “末廣 五十三次 戸塚”

橋口五葉
橋口五葉(1881年– 1921年)是從明治末尾的文學大正時期,他是活躍的書籍設計師和浮世繪研究員,但在他作為一名試圖開闢新天地的新印刷作家的最後幾年突然去世。
橋口五葉1905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第一份受委託的畫工活,是為文豪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繪製插圖,遂開始對傳統浮世繪感興趣。十年後,參與在傳統浮世繪藝術中,融入光影、透視等西方美術技法和理念的「新版畫」運動。在藝校接受過西洋藝術技法訓練,擅長美人畫的橋口五葉,其後的美人畫作品融合了東西風格,人物自然真實貼近生活,與傳統浮世繪人物畫形象略顯僵硬不同,他的作品更靠近西方審美觀。我收集到了一套,橋口五葉《梳頭髮的女人》和《化妝的女人》畫作的雙聯票,細觀發現這畫中的女性,與傳統浮世繪美人確有所不同。
橋口五葉(1881-1921)是與竹久夢二同時代的浮世繪藝術家,英年早逝作品不多,當時也沒有很大的名聲。不曾料到60多年後,在西方世界的美國獲得了知音,那是蘋果公司的原總裁喬布斯(Steve Jobs)慧眼識珠,收藏了橋口五葉的代表作品《梳頭髮的女人》。1984年在Macintosh發布會時,喬布斯把他的收藏品放置顯示器上,《梳頭髮的女人》因此聲名大振。
“化妝的女人”木版紙,1918 年

“梳頭髮的女人”木版畫,大正 9(1920 年)。歌馬郎的《女性頭髮十相》(協和2-3 (1802-03))和羅塞蒂的“莉莉絲夫人”(圖)的影響經常被指出。


橋口五葉《梳頭髮的女人》和《化妝的女人》畫作的雙聯票。
豐原國周
豐原 國周(1835年8月10日-1900年7月1日),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本姓荒川氏;號花蝶樓、一學齋、豐春樓等,是浮世繪終結期代表畫家之一。豐原國周為豐原周信以及歌川國貞(三代目歌川豊國)的門人,取姓氏豐原即為了感念其師豐原周信的教導之恩。


溪齋英泉
溪齋英泉(1790年-1848)是日本江戶時代的男性浮世繪畫師。
出生於江戶星岡(江戸星ヶ岡、現今的千代田區永田町)一帶的下級武士家庭,原先家族姓氏為松本,在跟着父親一同改姓後名字改稱為池田義信、另外多以善次郎為稱呼。
於12歲時曾在狩野白桂齋下學習美術技法,15歲服完元服禮儀式後曾作過一陣子仕官方面工作,但在17歲時與上司起爭執而失去職務,之後則改去學習狂言方面的演藝事務。
20歲後溪齋英泉開始向繪師菊川英山學習繪畫技法、同時也常向在住所附近的另一繪師葛飾北齋往來交流。之後溪齋英泉因擅長描繪春宮圖而受關注,並開始著作情色文學及提供相關類型讀物的插圖,其中溪齋英泉在文政5年(1822年)發表的《閨中紀聞 枕文庫》曾被當時作為性方面知識的入門書,[3]而作家曲亭馬琴也邀請過溪齋英泉替他的戲作文學《南總里見八犬傳》繪製插圖。[2]另在以風景為題材方面的創作;溪齋英泉曾與另一繪師歌川廣重攜手繪出中山道一帶驛站為背景的《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木曽街道六十九次)。
在文政12年(1829年)裏,溪齋英泉因遭受火災而失去住所,之後溪齋英泉加深讓自身沈溺在酒與女性之間;並搬至根津一帶以若竹屋裏助的名義經營了一間妓院。後續因幕府實行天保改革約束了社會上行樂的風氣,溪齋英泉逐漸減少接案創作的機會,但晚年溪齋英泉所著作的《無名翁隨筆》(无名翁随筆)則成為後人研究浮世繪的資料來源之一。
嘉永元年7月22日(1848年8月20日)溪齋英泉離世,死後葬在杉並區的福壽院裏,生前教導過的門生則有五永亭英橋、春齋英笑、一陽軒英得等人。


西川祐信
西川祐信(Nishikawa Sukenobu 1671年-1750年),是江戶前期至中期的浮世繪畫師,主要活躍於京都,創作繪本,並以風俗畫為主體,他參考引用古典的知識,並將其融入當時作品的表現,對江戶的浮世繪發展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此外,也替許多市民文學畫插畫,享保年間開始自稱「大和繪師西川祐信」,後期則有許多春畫作品。

歌川國芳
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 1798年-1861年)號一勇齋、彩芳舍、朝櫻樓、雪谷、仙真等,為日本活動於江戶時代末的浮世繪師,運用新奇的設計,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扎實的繪畫能力,突破浮世繪的框架創造許多吸引人的作品。是浮世繪歌川派晚期的代表繪師之一。
擅長畫武者繪
被譽為舞者國芳
歌川國芳和另一位以風景畫聞名的歌川派大師,歌川廣重同年出生。幼名井草芳三郎,後名孫三郎。父親是經營絲綢染坊的柳屋吉右衛門,在幫助父親料理生意的同時對藝術產生興趣。先拜歌川國直為師,後於1811年被歌川豐國看中並收為弟子,1814年出師,並取藝名歌川國芳。
和歌川派其他畫家一樣,他開始是創作戱畫,但生意不佳,幾年後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為生。後來偶遇歌川國貞,覺得自己的才能其實高過對方,於是刻苦努力,畫出的一些武者三聯畫得到好評。1827年開始創作著名的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30年代早期多創作山水風景畫、40年代創作了大量的美人繪和武者絵。
歌川國芳還因為畫貓而著名,經常在畫面角落裏帶上貓。據弟子說他愛貓到作坊里到處養貓的地步。
1842年幕府包括禁止演員、藝妓繪的道德整肅中,歌川國芳被捕而且交了罰款。50年代後,他的作品品質開始下降,晚年受疾病和憂鬱的困擾。1861年死於江戶(今東京)。
他最著名的一個學生是月岡芳年。
《水滸傳》

月岡芳年
月岡芳年(Tsukioka Yoshitoshi 1839—1892明治25年)日本的畫家,幕末至明治前期活動的浮世繪畫師。姓吉岡、后姓月岡。本名米次郎。畫號一魁齋芳年、魁齋、玉櫻樓、咀華亭、子英、最後採用大蘇芳年(大蘇 芳年 Taiso Yoshitosh)。
師從歌川國芳,與河鍋曉齋、落合芳幾、歌川芳藤等為師兄弟關係。特別是落合芳幾後成為競爭對手。
月岡芳年創作了歷史繪、美人畫、役者繪、風俗畫、古典畫、合戰繪等多種多樣浮世繪作品,在各領域表現出其獨特的畫風。多數作品中以帶有強烈衝擊性的「無慘繪」著稱,他也因此被稱為「血まみれ芳年」。此時的日本開始大量採用西方的攝影與平版印刷技術,浮世繪的需求下降,而月岡芳年仍堅持不懈地創作並試圖讓浮世繪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其門下培養出一大批從事日本畫與西洋畫創作的畫家,因此他常被稱作「最後的浮世繪師」。

小林清親
小林清親(1847年-1915年)是日本浮世繪畫家、版畫家。出生於江戶。主要作品『小梅曳船夜圖』『東京新大橋雨中圖』『銀座日報社前』『內國勸業博覧會瓦斯館』『九段坂五月夜』等。
被稱為最後的浮世繪畫師 他模仿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的手法 製作了武藏百景系列
小林清親(1847-1915)和月岡芳年、豐原國周並稱明治浮世繪三傑。也被稱為“最後的浮世繪大師”,他把油畫的光影藝術帶到了浮世繪之中,形成了特有的光線畫。有學者指出,“浮世繪的歷史隨着小林清親的去世而宣告閉幕”。
小林清親 《海運橋(第一銀行雪中)》1876(明治9)

竹久夢二
到了明治大正時代,處於浮世繪藝術中心地位的大家是竹久夢二(1884-1934),他筆下的浮世繪美人畫,和傳統的浮世繪女性形象又有不同,情感上似乎更為細膩內斂,稱為「夢二式美人」。日本詩人大木惇夫曾為「夢二式美人」下過定義:這些女子,無論哪一個,都長著惆悵的臉,眸子大而圓,睫毛細長,神情哀婉,悵然若失,有種難以名狀的易碎之美。
《黑船屋》郵票,是「夢二式美人」的代表性畫作之一。

竹久夢二是位多才多藝的畫家,又是詩人、小說家、裝幀設計師,且都留下了大量作品,如:畫題詩、詩配畫、連載小說配插畫、畫集裝幀、人形、圖案設計等等,因各種才華的融會貫通,竹久夢二打破了純藝術與設計、工藝等實用美術的界限,開啓了東洋畫壇的新時代。
竹久夢二影響了那個時代的畫壇,至今仍然對日本的美術有很大的影響。不僅如此,竹久夢二還對近代中國的文人畫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有人稱他為啓蒙豐子愷繪畫生涯的靈感繆斯,魯迅、周作人、葉靈鳳等文化名人均受到他的影響。難怪日本文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曾說,他少年時代的夢想總是同夢二聯繫在一起。《黑船屋》郵票,是「夢二式美人」的代表性畫作之一。
鳥居言人
浮世繪藝術家鳥居言人的代表作《帶》

《帶》是同為「新版畫」派浮世繪藝術家鳥居言人(1900-1976)的代表作,這幅畫是浮世繪藝術從明治開始走向衰弱中的佳品。14歲開始學畫,接受專業製作歌舞伎肖像畫的訓練,27歲至33歲致力於版畫創作的鳥居言人,雖為「新版畫」的重要成員,但其後任職東京日本大學教師,作品沒有得到收藏家的高度評價,然而在他往生後,其作品的收藏性和價格,卻不遜於同時代的大師。有幸,我的集郵本裡藏有一枚鳥居言人的畫作郵票《帶》。
明治維新是日本社會從封建走向近代的轉折,「脫亞入歐」的基本國策,讓社會整體趨於向西方文明學習,藝術上以吸收歐洲新的技法理念,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源自浮世繪的版畫(兩個流派:新版畫和創意版畫),一方面繼承浮世繪的繪畫主題,以美人畫,歌舞伎肖像畫(役者畫)和風景畫為主,同時引入印象派的光影,透視等美術技法理念,注重題材多樣創新地往前發展。新的西方藝術類別,也相繼在東瀛落地開花,並逐漸登上藝術舞臺的中央,那是一個積極創新,人才輩出成就大師的時代。
參考
《浮世绘的故事》 潘力著作 三聯書店
《廣重名所 江戶百景》 小池滿紀子著作 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