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

 

 寫完如何學習書法,現在和大家 分享 何謂書法 、書法的種類、文字及書法的歷史 書法名家 及如何學懂欣賞書法等筆記。

何謂書法 

狹義的來說,書法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 根據 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 寫漢字, 並通過書寫漢字 來抒情達意的一門藝術。書法主要包括筆法、墨法、 字法、章法等內容。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中國漢字從甲骨文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古人所謂「六書」 ,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 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毛筆書法現在一共有六種書體,即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和馬書體六種書體書法。

廣義而言,書法則不僅指毛筆書法,還包括了鋼筆書法、粉筆書法以及少數民族書法甚 至日本的假名書法、韓國的韓文書法等等。

書法種類

我國書法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分別是草書,隸書,篆書,楷書與行書。但是對於這幾種大分類中還包括一些小的門類,就比如篆書中就又包含小篆與大篆,而楷書也分為很多小的類別,像魏碑唐楷,瘦金體,二王體等。

篆書,這種字體有可以分為小篆,大篆以及甲骨文。石鼓文 是大篆與小篆之間的一種過度字體。對於甲骨文這種文字,它的歷史比較久遠了,距今有3000年的歷史,是運用比較早的一種文字,而且主要在占卜的時候用。在甲骨文的筆法中,直線比較多,字體非常的瘦直,起筆的時候有尖筆,圓筆,也有方筆等形式。大篆主要指的是籀文,金文,六國文字,它們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小篆也被叫做秦篆,這是因為在秦國時期特有的文字,同時也是大篆的一種簡化的形式,它的特點是整體比較均勻而且非常整齊,字體與籀文比起來容易寫出來。

隸書,也叫做漢隸。它屬於漢字中比較常見而且莊重類型的字體,在進行書寫時,整體稍微有些寬扁,主要寫橫時要長一些,直要寫的短一點,感覺像是長方形。隸書是在秦朝興起的,由於秦時負責抄寫的小 官(徒 隸) 經常使用,所以把這種書體稱之為隸書 。 當時是程邈整理的,而在東漢的時候這種字體被應用的非常廣泛。而且它在書法領域中還被稱為漢隸唐楷。

楷書,這種書法也被叫做正書,真書,正楷。楷書的楷字有規矩的意思。顧名思義 ,它的結構嚴謹 ,筆劃平直,講究每個字要寫得端正規矩。這種書法形式是通過程邈在創立隸書之後逐漸的變化而形成,比以前的任何字體趨向簡單,橫比較平豎很直。此書法開始時間是在漢末,而且一直到現在還在應用,可以說經久不衰。楷書的書寫遵守漢隸規律的法度,但是卻是追求字體的整體美,而且在漢末以及三國的時代,這種字體又逐漸向嚴整的方向發展。楷書主要的特點就是書寫比較規整,是所有字體中比較正規的一種字體,因此現在還在使用這種字體。

草書,出現這種字體主要是為了方便書寫。 草書,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其中又分為章草和今草。漢朝時期,人們為了書寫快捷,把隸書簡化 ,逐漸形成章 草。漢朝末年又有一種脫去隸書筆法,加強筆畫連貫回繞的草書,稱為今草 。行草即是更接近草書,筆畫較行書連綿的書體

行書,它是源於楷書,可以說是楷書的簡化 ,也是 楷書的快寫體 。主要是存在於楷書與草書中間的字體。出現這種字體是為了能夠解決楷書在寫的時候速度慢,而草書寫的時候又不容易辨認,因此才會出現這種字體。行在這裡的意思是行走,所以行書整體直觀不會同草書一樣潦草,同時也不會與楷書一樣端正。對於它的本質是在楷書方面進行草化而對於草書時是進行楷化。如果進行書寫時楷化的形式比草法多就叫行楷,但草法比楷化多就被叫做行草。

中華書法簡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係,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從西元前1600年至西元280年,由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小篆,隸書等一路發展合併。演化到西元265年至907年(晉唐時代),到了唐代,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已形成和完備。西元960年至今(宋代及以後),各書家表達自己的風格,開著各自的花。比如宋四家:蘇,黃,米,蔡的個人特色,還有趙孟頫的秀美,黃澤的枯筆漲墨 。

史前陶文

象形法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文字最初的形態是圖畫文字。在佢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開始在陶器上刻畫符號,可以稱得上是史前的書法藝術。

夏商周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古埃及聖書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在6000年前左右半坡人(半坡遺址-今西 安市東郊半坡村北)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徵。

漢字就成了傳承中華記憶的特殊載體。在殷墟出土先秦時期的甲骨文,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 刻有文字的龜甲

商朝時,金文也開始萌芽。金文即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在周朝達到鼎盛。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書體也出現了蝌蚪文、鳥書等等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書寫載體更加多樣,出現了竹木簡牘、帛書、石刻等,其中刻在石頭上的石鼓文,是迄今所知傳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為大篆書體,為秦朝的官方字體小篆的前身。

秦篆、隸書 ; 文字開始變為藝術, 李斯、程邈

秦朝很短暫,卻是字體發展演變的重要時期。秦滅六國後規定「書同文」,官方文字為小篆(秦篆),民間流行書寫更加簡便的隸書。

小篆由李斯等人改造,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用筆均勻,結構協調,字體典雅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由於篆書書寫複雜,更加簡便(偷懶)的隸書出現了。隸書由秦朝程邈從篆書簡化而成,秦隸將篆書的圓變方,筆畫更簡便。

篆、隸書、草書 ; 書寫達到高度自由 ,張芝、蔡邕

小篆、隸書為漢代通行文字,為了進一步「偷懶」,書寫更便捷的草書也出現了。

草書就是草率的隸書,逐漸發展為有章法可循的章草,再進一步放縱不羈愛自由,不拘泥章法的就是今草。東漢張芝創今草,世稱張芝為”草聖”。草書出現意味著人們的書寫達到高度自由,可以通過筆墨隨性地表達個性,抒發情感。

書寫介質上,雖然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紙張尚未普及,書寫介質最為流行的還是「寫」在石頭上,即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蠶頭燕尾,波磔分明。漢隸書法家的代表有蔡邕,發明了飛白書。

三國兩晉

三國兩晉:楷書、行書 ;開創風格,樹立典範,鍾繇、王羲之

三國時期,楷書逐漸從隸書中演化出來,成為書法的又一主要字體。曹魏書法家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

兩晉時期書法家輩出,王氏家族占據半壁江山,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這一時期最流行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代表作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以及「三希」《快雪時晴帖》《伯遠帖》《中秋帖》。

至此,書法界的五大主流書體: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都已經登上了歷史舞台且都不乏神作,最重要的書寫介質——紙張,已經普遍為人們使用,此後的書法史,可以看作一場精彩又漫長的墨與紙的切磋。

南北朝

隸楷、行草 ;北碑南帖,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羊欣、智永

南北朝時代最為矚目的屬魏碑,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過渡時期書法。

北朝書法以碑刻為主,尤以北魏、東魏最精,字體多為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體。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敬使君碑》。

南朝書法繼承東晉風氣,行草是書寫時的主要字體,推崇王獻之的書風,書寫介質以尺牘為主,代表人物依然是王家人,如王獻之之甥羊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 

隋唐

唐楷、狂草 ;崇尚法度規範 ,初唐四家、顏柳張懷

隋唐時期,書法藝術在社會上普及,從帝王權貴、文人士大夫,到平民階層,都不乏書法高手,楷書、草書的成就最為突出,對日本等東亞國家也有深遠影響。

隋朝統一南北後,書風擺脫前代的粗獷,逐漸趨向規範。唐代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備,進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現了許多楷書大家,如「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筋柳骨」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在唐代也出現了創新,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兩人被稱為「顛張狂素」。

五代兩宋

行書、瘦金體 ;承唐繼晉、注重意趣,宋四家(蘇黃米蔡)

五代到宋初時期,書法上承襲唐代遺風,代表書法家有楊凝式、南唐後主李煜等。

北宋中後期,出現了宋代書法F4: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他們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宋徽宗趙佶也是位傑出書法家,以瘦金體著稱。

唐代書法尚「法」,宋朝書法則尚「意」,注重風格,表現意境。南宋書法大都跳不出黃庭堅、米芾的藩籬。

元代

楷書、行書、草書 ;崇尚復古,注重結字的體態, 趙孟頫

時尚是一個輪迴,元代書法沒有按照時間線型發展,又開始復古線型追晉唐了~

提出復古的便是元代藝壇領袖趙孟頫,為避免宋代書家筆下呈現的縱肆躁露的書風,力主宗學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

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楷書 ;從台閣體到探尋個人風格,吳門書法、董其昌

明代書法在宋元帖學基礎上發展繼續,明初期台閣體盛行一時。書法里的台閣體就好比科舉的「八股文」,是一種明代官場書體,科舉時規定皆用楷書答試卷,字寫得不好即使再有才也會落榜,導致讀書人寫字力求工整,雖然端正好看但阻礙了個性發展。

明中期出現了吳門三家:祝允明、文徵明和王寵,徹底擺脫了台閣體的流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影響甚廣。

明晚期畫家陳淳、徐渭的書風獨具一格,個人風格突出。董其昌主張學習古人,但提倡師其意而不師其跡,建立了清雅疏秀的書風,對明末清初影響極大。

篆書、隸書、魏碑體 ;帖學、碑學 ,王鐸、傅山、鄧石如、康有為

清代書法大體可分為兩大流派:學帖的和學碑的。帖學承接晉唐以來的書法傳統,追摹鐘王、顏體、趙體,還有董其昌的帖子。比如康熙就推崇董書,乾隆酷愛趙體。

清代書法的復古可以說是一個猛回頭,由於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熱衷於金石考據,碑學便是借鑑鐘鼎、秦篆、漢隸和六朝石刻的書風。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吳昌碩、康有為等。

宋體不是宋朝發明的?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不過如今現代人最常用的字體,一個是手寫楷體,另一個就是印刷用的宋體。

雖然稱作宋體,其實它在明朝才出現。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為求便捷,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於是楷體就變成了線條很方很硬的宋體。

「宋體」的稱呼產生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從此宋體的稱呼就敲定啦!

4.書法名家

歷代十大書法名家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書法藝術是漢字所獨有的藝術形式。自從漢字逐漸成熟時起,就引得歷代無數人對其書寫藝術如痴如狂,從中也誕生了數不清的書法藝術大家。 

一、王羲之

說到書法家,把王羲之排在第一是肯定的,相信也不會有人有異議。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出生於烏衣巷的高門大族黃氏家族  。官至右軍將軍,是東晉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從七歲開始學習書法, 12歲時曾偷偷閱讀他父親藏在枕上的 筆說 ,領悟寫字的方法論。 少年時又到洛陽觀摩漢魏各大書法名家的真跡 ,大開了眼界  。 年青時期舉族南遷健康 (南京) 。後他經常以東漢書法家張芝臨池學書,  池水盡黑的事蹟激勵自己。 他哈繼承了前代 他家的長處 , 除了善於寫隸書以外 ,還擅長行書和草書  。據說王羲之平時不善言談,  也不講究修飾 。有一年夏天 太傅郗鑒派人到烏衣巷王府來選女婿 ,王羲之的堂兄弟們都打扮得整整齊齊,態度十分高傲 ,只有王羲之一人坦胸露腹坐在東邊的床上照樣進餐,結果郗鑒反而看中了王羲之,選他當了女婿,這就是有名的坦腹東床的故事(東床快婿)。 

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十分豐富,在行書、楷書、草書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楷書的代表作品是《樂毅論》,草書的代表作品是《十七帖》,而行書的代表作品當然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

二、顏真卿

把顏真卿放在第二位,相信也沒有太多異議,因為他是唯一一個能與王羲之抗衡的書法家,突破了晉朝以來一味模仿、墨守成規的書風,自成一派,號稱「顏體」。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其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的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自成一幅,稱為「顫體」。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字畫剛勁獨立,挺然奇偉,真真是字如其人。

其楷書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行書代表作是《書畫跋》。

三、鍾繇

鍾繇放在第三,因為他是楷書鼻祖。

鍾繇(151年-230年),三國時魏國河南長葛人,字元常,官至太傅,故世稱鐘太傅。其書法特點是「剛柔並濟,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鍾繇的書法,與以後的王羲之並稱「鍾、王」,是後世學習模仿的對象。

鍾繇楷書的代表作是《宣示表》

四、歐陽詢

本來他應該排在第三的,但是考慮到鐘太傅的鼻祖帝位,只能讓他屈居第四了。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隋末唐初書法家。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在篆體、隸書上都有獨到造詣。

歐陽詢的楷書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皇甫誕碑》、《化度寺塔銘》等

五、柳公權

把他放在第五,因為他的書法與顏真卿合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六、張旭

他被稱為「草聖」,當然少不了一個席位了。

張旭(675年-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官至金吾長史,故世稱張長史。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稱著。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但是繼承多於創造,而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

張旭草書的代表作是《肚痛貼》、《古詩四帖》、《郎官石拄記》等

七、蘇軾

僅僅將東坡先生排第七,並不是他的字不如其他好,而是他其他方面成就太高了,掩蓋了書法的成就。我甚至想說,放眼中國文壇,蘇軾第二,誰敢第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他的書法位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他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他其他方面的成就以及豁達豪放的性格對他的書法也多有裨益。

蘇軾的行書代表作為《黃州寒食帖》

八、王獻之

作為與乃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的書法大家,當然得榜上有名。

王獻之(344年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曾在王羲之的教導下為練習書法而寫幹了十八缸水。他的書法兼精諸體,尤以行草為精。運筆英俊豪邁,體勢秀逸,筆致灑脫,饒有氣勢。在書法史上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

王獻之楷書的代表作是《洛神賦》,行草書的代表作是《中秋貼》

九、趙孟頫

作為一個書法冠絕元明清三代,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人物,當然應該榜上有名。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他的書法集歷代之大成,開一代風氣之先,篆書、籀文、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無不精通,尤其以行書、楷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他的書法正統、典雅、和美。而且對書法藝術史的研究有著獨到的見解。

趙孟頫留下了大量的傳世書法作品,楷書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經卷》、《漢汲黯傳》、《過秦論》等,行草代表作有《蘭亭十三跋》、《赤壁賦》、《歸去來辭卷》等。

十、懷素

作為繼張旭之後又一草書大家,屈居末位實在委屈他了。

懷素(725年-785年),字藏真,僧人,俗姓缽,長沙人,幼時出家。他的書法以狂草最為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在張旭狂草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後人稱之為「顛張醉素」。

懷素草書的代表作有:《東陵聖母帖》、《論書帖》、《苦筍帖》、《千字文》和《自敘帖》

補充資料  

飛白

飛白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是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共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傳世的唐宋御製碑多以飛白題額,如《晉祠銘》、《升仙太子碑》等。清張燕昌、陸紀曾有《飛白錄》二卷。

法帖

法帖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書及其拓本;稱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士王著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編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湯《淳化閣法帖》,其「法帖」之名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

如何欣賞書法

鑑賞書法除了欣賞書法藝術 四美,即筆法( 藏鋒、中鋒、側鋒、逆鋒、拖鋒)、 墨法(干墨、濕墨、焦墨、漲墨、飛白)、字法/結構 (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 及章法  (整幅書法作品的結構布局) ,還可以欣賞 畫上款識(標題、署名、詩文題跋等)。

筆法

筆法指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云: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漢字用毛筆書寫,筆法的運用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筆法主要有藏鋒、中鋒、側鋒、逆鋒、拖鋒,書寫時根據具體情況運用筆法,使文字的點線展現出無窮的變化。例如王秀琪先生的《墨舞》就是以逆鋒起筆,中鋒運筆配合攪鋒,筆畫骨肉均勻蒼勁老辣。 

墨法

書法是筆墨的藝術,有筆法也就必定有墨法。但是墨法歷來說法眾多莫衷一是,我想試著從兩方面分類,一是按墨色分為濃墨和淡墨,二是按筆的含墨量分為干筆和濕筆。濃墨和淡墨好理解,墨汁含水量少的就是濃墨,反之就是淡墨,現在爭議很大的館閣體就是用濃墨,特點是「圓大亮黑」。干筆和濕筆是指毛筆蘸墨時控制筆頭含墨量多少,根據含墨量多少再結合筆法運用就會出現干墨、濕墨、焦墨、漲墨、飛白等效果。比如王秀琪先生的作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有朋友就疑問為什麼不捨得用墨,難道因為墨漲價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墨貴不捨得用,要的就是這種飛白效果,據說書法中飛白的運用最早起源於東漢蔡邕,就是蔡文姬她爸爸。為什麼我們會欣賞飛白這種效果?我想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比較欣賞這種蒼涼、蒼老的感覺,類似藝術感覺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池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夢樓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二曰: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云:「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污,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冱,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字法

結字也可以叫字法、結構,就是具體到字寫成什麼樣。比如一個字楷書怎麼寫,隸書怎麼寫,草書怎麼寫,金文、甲骨文又怎麼寫。寫楷書、隸書還好辦,寫金文、甲骨文就難辦了,有好多後起字在先秦時期是沒有的。比如「由」這個字金文里就沒有,如果要寫就要運用「六書」中的通假之法以「繇」字代替。王秀琪先生的《墨舞》結字採用金文,舞字原本是象形字,是一個人手持兩條毛尾揮動舞蹈,後來文字發展,在下邊加上表示兩隻腳的「舛」就變成了現在的「舞」。王先生的「舞」字沒有從「舛」,而是從「辵(音綽)」,表示人的行動,古代金文就有這種寫法,也符合「六書」的要求。結字還要講究美感,這種美感來源於書法家內在情感的抒發,表現在文字筆畫的肥與瘦、綿密與疏朗、舒展與凝聚,書法家運用筆法、墨法按照結字的規律要求在點、線之間自由馳騁,抽象的點與線成為書法家「心像」的最好載體。但是這種自由的空間也是有限制的,必須控制在書體結字要求的框架內,如果脫離了這個框架就不能算作書法藝術,最多只能是書法元素的堆砌。

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漢字尚形,書法又是「形學」(清康有為)故結體尤顯重要。元趙盂頫《蘭亭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漢字各種字體,皆由點劃聯結,搭配而成。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縮、伸,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要使字的筆劃搭配適宜、得體、勻美,研究其結體必不可少。正如清馮班在《純吟書要》中所云:「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可見,結字在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章法

結字是單獨一個字的結構布局,章法是整幅書法作品的結構布局。章法包括字與字之間的關係;行與行之間的關係;列與列之間的關係;該在哪裡留白,該在哪裡落款,該在哪裡鈐印。在一幅書法作品中章法起到統御全局的作用,筆法、墨法、結字的運用都要服從於章法的調度。當書寫過程中出現失誤或不足時還可以通過章法來彌補協調。王秀琪先生的《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兩行字並不是兩兩相對,字有大有小,但是總體上是平衡的。《墨舞》只有兩個字,都是上寬下窄,上半部用墨重下半部用墨淺,體現了對稱、呼應之美。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係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裡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款識

款識,有二義:一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鑄刻之文字,二是指書畫作上的署名後款。

《漢書·郊祀志下》:「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於宗廟。」顏師古注云:「款,刻也;識,記也。」此外,還有三說:一款是陰文凹入者,識是陽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識在內;三,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均見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

後世在書、畫上標題姓名,也稱「款識」、「題款」或「款題」。畫上款識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代,始記年月,也僅細楷,書不兩行。唯蘇拭有大行楷,或跋語三、五行。元人從款識姓名年月發展到詩文題跋,有百餘字者。至明清題跋之風大盛,至今不衰。

抄心經 鍊書法

楷書-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全集

行書-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

草書-

參考 書

歷代心經書法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寫心經放大本系列-河南美術出版社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