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書法

書法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通過書寫漢字 來抒情達意的一門藝術。

記得小學習字,要摹上大人孔乙己 。因字體寫得麻麻,所以對書法興趣不大 。平時寫字也十分潦草。長大後知道 學習書法有很多好處 ,除了學懂欣賞書法藝術 四美,即筆法( 藏鋒、中鋒、側鋒、逆鋒、拖鋒)、 墨法(干墨、濕墨、焦墨、漲墨、飛白)、字法/結構 (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 及章法  (整幅書法作品的結構布局) ,與及 畫上款識(標題、署名、詩文題跋等)外 ,由於我的性格心急,追求效率,因而有時會 草草了事,粗枝大葉 ,疏忽犯錯。練習書法能養成細緻、專注、沉著、持久的品質,這對我是最大的益處,所以都試過幾次 買字帖來練習書法 ,可惜都不能持久。十多年前發燒影相, 因為想在自己的攝影作品上面題字, 所以第一次找老師學習行書。 學了大半年,因為給我想到可以利用電腦素描現成的行書字體 印在相片上,不用 辛苦練習 書法,所以便放棄學習 。我本新書書面的幸福人生字體,也是勞煩我的好友吳醫生幫我創作 。

大家看完幸福人生這本書,領悟到如何獲得幸福人生後,便要開始要品味享受人生,發展琴棋書畫詩歌花等嗜好來消磨空間時間 。「琴棋書畫」也被稱為「雅人四好」,這四種技能起源雖早,但並不是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是「君子六藝」。「君子六藝」起源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是周朝要求文人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古代形容文人才華橫溢,通常會用「通五經貫六藝」這個詞。其中「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根據《周禮》記載,君子「六藝」指的是:「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書。「君子六藝」中,只有「書」這項技能跟「琴棋書畫」有交集,那就是書法。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得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的必備條件 ,現今電腦化時代,毛筆或原子筆書寫已經被鍵盤輸入,語音輸入及手寫輸入法漸漸淘汰,書法漸漸變成了作為一種藝術 來欣賞 。 

一年多前 ,偶然知道我的乒乓波教練李Sir也有教寫揮春速成班。我喜歡速成班,試過在旺角學電子琴,四堂便可以彈一首自己喜歡的樂章。學ukulele半小時便可以自己彈生日快樂。 所以立刻安排李Sir 在午飯時間後到我診所教我寫揮春。

最初我們先用毛筆水寫字帖練習,十分環保。

好筆要求有四德:尖齊圓健(筆鋒彈性強)。寫行書,最好用比較有彈性的狼毛筆,所以李  Sir介紹我到 油麻地中華書局三樓 試用選購 比較硬的毛筆,及到隔離的文具店購買練習紙及字帖等 。

 

近年每次和老友吳医生吃飯 ,我都會帶同毛筆水寫練習簿及毛筆 在酒樓向他請教如何運筆 。最近他又提點我藏鋒技巧,要預測藏鋒後筆劃的大細 適當提筆才可避免頭大身細。 親戚Agnes及 Philips太太Alice 也是我的老師。他們教我 臨摹與創作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兩個階段。一般說來,應該按楷行草的順序學習。先學楷書, 選一本名家的並且是自己喜歡的字帖,認真臨摹。可選擇唐代的歐顏兩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多寶塔 或柳公權的玄秘塔等。 先摹後臨 。

摹是用紙或絹蒙在原作之上寫或畫。也可以用毛筆水寫字帖 。摹是使筆毫在帖字點畫的軌道上運行。傳統的做法有三種,即雙鉤、映格和描紅。雙,是使用透明紙蒙在帖上,先用細筆沿著帖字點畫的邊緣把字的輪廓勒出來,再用墨筆填實。映格,是用透明但不透墨的紙蒙在帖上,直接用筆在上面沿著帖字的點畫軌道寫。描紅,是先請老師用紅筆把字樣寫在紙上,自己再按填空字和映格的方法來描摹。現在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帖上,先用鉛筆畫出每一點畫的中心線,再用毛筆原著鉛筆的軌跡寫出帖上的點畫形態來。利用這個方法描摹,鉛筆畫出的軌跡原來就是很好的鉛筆硬筆字, 所以採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同時練習字的結體和用筆,還可以順帶練習所謂硬筆書法。

帖,分為對臨和背臨。對臨 ,是把放在正前方或左邊,照著上的字寫,開始是看一字寫一字,漸漸寫得熟了,可進而看一句兩句再寫 。背臨,是對臨時間長了,上的每個字的模樣都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時可以不看帖,光憑印象就能把字臨林寫出來。

臨帖需要更依賴觀察力。按照原作去寫或畫;對臨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寫一字,不可看一筆寫一筆。因此必須先經「映格」,熟悉了帖字的間架結構,然後才可「對臨」。描摹易得其形,臨寫易得其神,兩種方法可交叉使用。

學習楷書先寫大楷,再寫中楷,最後小楷。學習行書,先練習較小的字,後練習大些的行書。先精通一種書體,有了基礎,廣學百家。

進修書法可跟隨老師學習、參加中央圖書館開辦的書法班 或中文大學的書法課程。

書法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和學問,要學好書法唯一的秘訣是刻苦練習,持之以恆,堅持一生。 

以下是我的書法筆記大家分享 :

寫書法的六大好處

書法對於培養人的道德素質、身心素質、智能素質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個 性塑造及審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

通過觀察、分析點、橫、豎、撇、捺、折的形狀特點,書寫方法,形式效果等,來完成每個字的書寫過程。長此以往,書寫者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必定得到發展。

二、能養成細緻、專注、沉著、持久的品質。

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的,「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 為什麼學習書法可以使人變得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為書法是一項十分精細的活動。要想把字寫好,須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並要腦、眼、手相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緩急。這樣久而久之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而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發展都是極有益處的。

三、可以培養審美情趣

美的書法能通過形象而又抽象的線條使欣賞者獲得美的享受, 並能夠陶冶人的人格和性 情。

因為漢字是由線條組成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方塊文字。書法實際上是以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運筆的疾緩來抒發情感和描寫意境的。 在練習過程中,首先,要按正確的筆順去寫,注意筆畫間呼應的規律,力求先將字寫正確、規範、整潔,再是美觀;進而,通過名貼欣賞和書法技能學習,逐步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懂得什麼是美的,怎樣才能更美;最後,美感染了練習者,就會激發追求美、創造美的欲望。

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許 多人喜歡在家中掛一幅書畫作品以增加點書香,這不僅是裝飾,也體現個人的品味,同時更 是一種美的享受

四、發展健康個性,勇於創新。

因為藝術的生命在於個性,這一領域向來都有接納各種美的雅量,不會有人不喜歡隸書而否認隸書之美。在學著去欣賞、接納別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取長補短來滋長你心目中的美;其次,在這一領域一直推崇創新,追求個性化的東西。 有位畫家曾經說過:「對待傳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打進去,是去學別人的,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來時將是一個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創新都始於模仿。所以,書法中的臨摹只是學習和繼承的手段,這種繼承與借鑑就是為了創新。通過臨摹,我們在大腦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材料,為今後的創作做量的鋪墊。每一次創作都是由量到質的飛躍。不管這次創作成功與否,多多少少都隱蘊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在不知不覺中從模仿走向了創新。

五、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

書法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它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 神成一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它以漢字為載體,涉及語言、文 學、歷史、美學等方面,又與音樂、美術相通。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繼承這一傳統, 練好中國書法。

也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漢字只是一種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其實,漢字也是一種文化,因為每一個漢字都積澱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睿智與精髓,更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 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學習歷代書法名家學書的故事。這樣,既可激發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六、起到養生的作用

不少醫學家認為,書法與氣功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中國書法也能起到促進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壽延年的作用。

練習書法與氣功的「三調」非常相似:

(1)調身——姿勢:寫字要調整好身體的姿勢。中國書法非常重視寫字姿勢,要求兩腳平開與肩寬,松腰寬肩,含胸拔背,兩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紙成弧形,右手拿筆,體態要輕鬆自然,有利於全身肌肉、血管、神經的放鬆,從而促進入靜。

(2)調神——入靜,心流:練習書法,因為要聚精會神地讀帖、臨帖,從而調整了精神狀態,使意念集中。專注的體驗 。

( 3)調息——調整呼吸:練習書法時,要求呼吸自如、深長而均勻,不要屏氣或有意識抑制呼吸,促進心肺功能的調節。

總之,書法能釋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知識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園風光,自然、質樸、寧靜,給人無限的美好空間。

怎樣學好書法?

臨摹與創作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一個書法家不是從「臨摹 -創作-再臨摹-再創作」這樣循環反覆的過程中艱難地走過來的。學習書法先臨摹後創作,先 繼承後創新,這是最起碼的程序和方法。 臨摹重在技術訓練,掌握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規律; 創作重在藝術體悟,領略古人書法作品中的藝術韻味。沒有紮實、認真、刻苦的臨摹,創作只 是一句空話; 但沒有創作的追求,臨摹也就失去了動力和意義,只有臨摹和創作相結合,既注重 技法練習,又注意藝術體悟,才能百尺桿頭更上一層。 臨摹是書法專用語,是學習任何一種書體所必須使用的基本方法。學習書法離不開碑帖 , 離不開臨摹,只有對古代優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種書體的基本技法(如用筆、結字、 章法、韻味等),也才能體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書法字帖 -楷書入門四大家

對於書法入門者來說,臨摹字帖屬於基本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反覆臨摹就一定會有提升。臨摹書法名家的作品,得先提高眼力,然後再臨摹字形,方可事半功倍。

讀書先讀經典,讀帖亦如此。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廣泛的去看歷代著名碑帖,去研究它們的美,學會欣賞,方知好劣。

楷書四大家

就像跑步之前先要學好走步一樣,楷書因其字形方正,成為書法入門最佳選擇。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那麼,該向哪位名家學楷書呢?莫過於楷書四大家了。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楷書四體,他們是:唐初歐陽詢(歐體)、盛唐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四大家寫的都是楷書,卻各有春秋。字如其人,寫的人是什麼性格什麼心性,呈現出來的字就是什麼模樣。

歐體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們稱他為「歐陽率更」。歐陽詢早年學習王羲之的書體,傳說他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摹、刻苦鑽研。後來他又廣泛地學習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時吸取了當地一些書家的長處,再融入隸書筆意,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歐體」(也稱「率更體」)。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顏體

顏真卿(709-785),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顏體」。代表作《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

柳體

柳公權(778-865),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趙體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他不僅精通書法,還是是元代最顯赫的畫家。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妙嚴寺記》。

執筆 

執筆方法

筆法:五指法。據說系唐代書法家陸希聲所創,他以五個字分別說明五個手指在執筆時所起的作用。五個字為;撅、押、鉤、格、抵。

(撅)用來說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左側。

(押)用來說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右側,與拇指相對夾住筆桿。

(鉤)用來說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關節彎曲為鉤,鉤住筆管外部。

(格)用來說明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緊貼筆桿,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防止筆桿歪斜。

(抵)說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墊托的意思,指小指墊托在無名指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格」的力量。

1.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將左手手背墊在執筆的右腕下,叫枕腕法。這時手掌要略微豎起,手掌與桌面所形成的夾角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這種方法只宜寫小字。

2.懸腕法

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枕靠在桌上,叫懸腕法。這時手掌可略放平,手掌與桌面的夾角要比枕腕時小一些,可寫大小在五公分左右的字。

3. 懸肘法

手腕與肘均離開桌面,整個手臂懸空,叫懸肘法。這時手掌與桌面的夾角比懸腕法還要小,由於沒有任何阻礙,因此可寫較大的字。一般站立時書寫均用懸肘法,此法手腕與桌面的夾角更小,手腕常自然平覆,這時執筆的手指與掌心的距離已經拉開。取這種姿勢寫字,可自由地書寫各種大小不同的字

用筆

中國書法用筆「六法」——「行」、「轉」

手持毛筆書寫漢字,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尋常的技術動作,從毛筆的空間運動解析,隱藏著「行」、「轉」、「折」、 「提」、「按」、「捻」六種用筆法。

中國書法用筆「六法」之六 ——「捻」

只有轉筆才能「令筆鋒常在畫中行」

手持毛筆書寫漢字,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尋常的技術動作,這一動作隱藏著「行」、「轉」、「折」、 「提」、「按」、「捻」六種用筆法。

在書寫漢字點畫的過程中,五指配合捻動筆管使其做旋轉運動空間運動,在這一運動過程中蘊藏的用筆方法,就為書法用筆法之六——「捻」。「擔夫與公主爭道」、「鵝划水」就是古人對「捻」法的生動比喻。「道」、「鵝」即筆桿,「擔夫與公主」、「鵝掌」即筆桿兩側之手指,「爭」、「劃」即是兩側手指的來回捻轉。運用「捻」法可以調整筆鋒, 「令筆鋒常在畫中行」。「捻」法可分為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捻」法圖示如下:

用筆

用筆指使用毛筆的方法,亦即筆毛在點畫中運行的方法。古人對用筆十分重視,元代趙孟俯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用筆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

嚴格說來,用筆分用鋒與用毫兩個方面,但實際書寫時,兩者很難絕然分開,它們是若干動作的綜合構成,故合而論之。用筆之法包括中、側、藏露、提按、轉折、平移、翻絞等多種方法,同時也包括毛筆在運行時的速度快慢,用筆的節奏,以及用墨的方法。

(一)用鋒與用毫

1.中鋒運筆

筆鋒在點畫的中間運行,稱為中鋒運筆,亦即接觸紙面的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相一致。中鋒運筆時,由於蓄於筆毛間的墨汁能隨著筆的運行而順利地注入紙內,因此能寫出圓潤渾厚、豐滿充實的筆畫線條。蔡邕在《九勢》中雲:「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說的就是中鋒運筆。毛筆筆鋒呈圓錐狀,接觸紙面時,其中部最厚,貯墨多,所書線條能給人一種立體感。但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與排筆刷子一樣的「扁筆」現象,這時雖然仍屬「中鋒」範圍,但所書線條薄怯枯扁,缺乏「圓筆屬紙」的那種圓潤感。因此,用筆的技巧就在於調節筆鋒,使其恢復、保持圓錐體狀態。一旦筆毫已開又到無法調節時,就需要用「舔筆」的辦法使其變圓。由於中鋒運筆能寫出渾圓有力的線條,使其產生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因此它是一種主要的用筆方法。

然而,同樣是中鋒運筆,由於書寫者行筆的力度與速度的不同,所使用的紙、筆的不同以及水墨的濃淡枯濕,也會寫出質感各異的線條來。這種不同質感的線條一般分為「折叉股」與「屋漏痕」兩大類。

折叉股線條光潤圓暢,挺秀剛健,給人以秀媚勻淨的美感。屋漏痕線條毛澀遒勁,頓挫郁拔,給人以蒼勁燥辣的美感。折叉股行筆較快;屋漏痕行筆略慢,並且伴以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顫才能寫出內蘊比折叉股豐富的線條。這兩種線條都表現了書法的「骨力」,不可偏廢。學書者可以選用具有不同審美趣味的線條來表現其不同的風格。屋漏痕線條固然與書寫技法有關,但也是書家功力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顫抖、頓挫或扭曲的結果。「做」則俗,這也是初學者必須注意的。

2.偏鋒運筆

筆鋒在筆畫的一側運行,稱為偏鋒運筆。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的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相垂直。

偏鋒運筆時,筆毛間所蓄墨汁向筆尖流淌,而筆卻向垂直方向運行,筆尖處的墨汁豐裕,因此筆尖一側所留下的痕跡就顯得光潤平齊;而另一側由於筆毛在紙上所處的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不一致,紙與筆毛產生一定的摩擦力,墨汁流注不暢,顯得滯澀難行,因此在紙上出現時有時無的墨痕,呈犬牙交錯、參差枯澀狀。由於偏鋒運筆所書線條顯得殘破扁薄,不夠豐實完美,故被書家視為病筆。

3.側鋒運筆

介於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運筆方法稱為側鋒運筆,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呈約45°左右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小越接近中鋒運筆;越大,越接近偏鋒運筆。

側鋒運筆時所書線條的形態和質感效果介於中鋒與偏鋒運筆之間。由於側鋒運筆較隨意,有利於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有利於書寫速度的加快,古今書家均大量採用側鋒運筆。因此,側鋒運筆仍是「合法」的運筆。但是,歷代書家仍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運筆為輔。當然,是否採用側鋒運筆與所書的字體及書風有一定的關係。明豐坊在《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不過,這亦僅大概而言。」清金農曾自創「漆書」,橫畫居然筆筆偏鋒,扁如排刷,突破了書家只用中、側鋒運筆的禁區,並自創新貌,就是一個特例。行草書運筆時用偏鋒過渡,緊接著以中、側鋒相承,既可省去筆筆換鋒的麻煩,又可以變換一下趣味。筆畫過於單一純正反會顯得單調。

4. 藏鋒起收

筆鋒接觸紙面的瞬間稱為起筆、落筆或下筆;當完成了某個點畫,筆鋒離開紙面時稱為收筆。

① 藏鋒起筆。

逆勢起筆能使筆劃剛勁有力,含蓄飽滿。下筆時筆鋒痕跡被覆蓋在筆畫中,不露鋒芒,這種起筆方法稱為藏鋒起筆。因為這種起筆的方向與點畫運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稱逆鋒起筆或「逆入」。藏鋒起筆又有方圓之分。藏鋒方筆是藏鋒起筆後再頓筆方折的結果,藏鋒圓筆是藏鋒起筆後再提筆圓轉的結果。

② 藏鋒收筆。收筆時筆鋒回到點畫內再離開紙面,筆畫外不露鋒芒,這種收筆方法稱為藏鋒收筆或回鋒收筆。古人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指此。藏鋒收筆也有方圓之分,其原理與藏鋒起筆中的方筆、圓筆相同。藏鋒起收使筆畫顯得凝重含蓄,篆書純用此法,隸、楷、行、草等書體也常用此法。

5. 露鋒起收

① 露鋒起筆。起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面的起筆方法稱為露鋒起筆,亦稱為直下起筆、搭鋒起筆。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這種起筆法極為利索,精神外耀,並能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加強了點畫間的聯繫,故有「側鋒取妍」之說,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於行、草書中,楷、隸書體中也因書家不同的書寫習慣而時有出現。

② 露鋒收筆。收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而有明顯的鋒芒的收筆方法稱為露鋒收筆或出鋒收筆。收筆的出鋒形式極為豐富,橫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豎有懸針、左出、右出之別,其他撇捺和點也都有多種出鋒形式。露鋒收筆具有增強書作點畫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鋒的所向可引出下一個點畫來,從而加強了點畫間筆意的聯繫和呼應,是傳神的極重要的手段。露鋒收筆適宜於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但在行、草書中使用尤多。

6.平移

筆毫在紙上不作上下的運動,而僅作平行於紙面的中鋒移動,稱為平移或行筆、過筆。平移的線條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筆毫在平移時可以作直線或弧線運行。

7.提按

筆毫在紙上作上下運動,稱為提按。提按是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點畫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筆畫產生粗細變化的關鍵。提筆畫細,按筆畫粗,提按造成了筆畫粗細的節律變化。

此外,提按過程中的”提筆”還是轉換筆鋒的關鍵。隨著用筆的逐步完善,對筆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了唐代,楷書筆法已趨於成熟,筆畫的中鋒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鋒運筆為主,非有熟練的調節筆鋒的技巧不可,這技巧就是「筆筆按,筆筆提」。董其昌曾說過:「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這句話說的就是提筆的重要性。例如,寫橫畫時「欲橫先豎,起筆直下」,這時筆鋒向上,筆是臥在紙上的;如果往右行,勢必出現偏鋒運筆。為了達到中鋒運筆的要求,必須在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即下筆後緊接著就是提筆,然後轉鋒,使筆在右行時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一致,成為中鋒運筆。可見,提筆是用筆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楷書筆畫書寫示範及用法

「楷書」,則按楷書基本筆畫要求書寫。就是基本的「點橫豎撇捺勾折挑」筆畫。筆畫書寫講究「提按頓挫」、字體的間架結構、佈局位置。

楷書如人走正步,學好了則可「跑、跳、飛」。在其他字體中,則將筆畫的「提按頓挫」方法(也就是寫出筆畫的「粗細圓尖」)應用其中,再按你書寫的字體「行、草、隸、篆」的筆畫結構和字體結構、篇幅結構書寫臨習,注重「行氣」和經營位置,則能練習出好字來。 勤能補拙,多多練習。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折與折勾的書寫:在開始之前先來了解和複習一下楷書基本筆畫的書寫示範:

楷書基本筆畫的書寫示範

先來了解一下 折 的兩種書寫規律

1、起筆折法—— 彈、挑、點、帶、轉

此種方法即還原法,特別適合寫豎折、撇折以及豎提,就是將折筆看成兩個線類筆畫的連接,如橫折可看成橫和豎的連接(豎折可看成豎和橫的連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橫的連接,即上筆的收筆步驟接著下筆的起筆步驟),橫折即可寫成橫的收筆(保留「彈」和「挑」,去掉「折」和「轉」)接著豎的起筆(「點、帶、轉」),豎折、撇折可以此類推(見圖3—6)。

要想使折筆具有康有為所說「凝整沉著」的效果,還須注意折筆角度要在直角以內。

2、三角形法 —— 彈、挑、折、折、轉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後三步折、折、轉鉤出三角形的輪廓,再調整筆鋒運筆。特別適合寫橫折、橫鉤、

豎鉤,也特別適合初學者使用。(見圖3 —7)。

再來看看 折鉤 的書寫規律

折鉤(橫鉤、豎提、豎鉤)的書寫規律與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彈、挑、折、折、轉」五個步驟書寫,不過豎鉤應按「彈、折、折、轉」四個步驟書寫更合理,因為如果豎鉤也寫出同豎提一樣的「腳後跟」,其效果必然難看而且拖沓累贅。豎提更適合用彈、挑、點、帶、轉法書寫。(見圖3 —8)。

弧鉤 的書寫規律 —— 彈、弧、折、轉

弧鉤(斜鉤、臥鉤、豎彎鉤、豎左彎鉤)的寫法同折鉤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書寫,鉤的背部多出一個拐角,因而特別難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鉤的「挑、折」兩步,這樣,寫出的弧鉤才

有美感。弧鉤的書寫規律可以用「彈、弧、折、轉」四字概括(見圖3—9)。

折和鉤的書寫示範

附: 楷書筆畫書寫示範及用法

點的書寫規律—— 線(線型筆畫)的濃縮

楷書的基本點有五個:

斜點——反捺的濃縮

豎點——垂露豎的濃縮

左點——右短豎的濃縮

撇點——短斜撇的濃縮

提點——提的濃縮

這些點是這五個對應筆畫的縮寫——去中間行筆,接兩頭起筆和收筆。

點的書寫示範

難寫筆畫的技巧點撥

一、長橫 除了按起、行、收筆的一般規律書寫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傾斜,與水平線的夾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筆剛過左半段及時壓平,收筆時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細。行筆時筆鋒略提,筆畫自然變細,但不可太細,否則成為「蜂腰」橫病筆。3、收筆上方下圓。收筆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橫神采頓生;最後「轉」一定要圓,與方角形成對比,即和諧又有變化。

二、左尖橫 1、起筆寫點要水平左要尖。筆鋒調好後沿水平方向由輕到重順鋒而下(手指執筆的輕重感要敏銳),略拉長形成左尖右圓的杏仁點。2、收筆仰勢上抬。反彈轉換筆鋒提起後,提鋒由下邊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與起筆下邊保持平行,最後從上邊收鋒。3、筆畫左低右高。與長橫略斜帶筆相同,帶筆後保持斜向直接行筆(由於平點起筆筆鋒指向已達到橫的中鋒運筆要求,故省略轉筆調鋒這一步而直接行筆),收筆後必然左低右高。

三、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決於帶筆方向,所以點之後要向左平緩帶筆,而不是斜下帶筆。2、轉筆變大。隨之而來的是轉筆幅度加大,筆鋒由向左前轉為向右,寫成的撇自然是較平的(不需要絕對水平)。

四、豎彎撇 1、轉彎幅度大。由起筆的垂直向下到收筆的水平向左,靠腕的靈活轉動控制筆鋒轉彎。2、鋒向要跟蹤。由於轉彎幅度大,所以轉彎時筆鋒指向也要用手指順時針捻動筆桿跟蹤調節。否則寫撇拐彎時筆畫變粗而不協調。3、手腕轉動和手指捻動要同步進行。

五、斜捺 1、捺腳拐彎處下方上圓。此處用長橫起筆的帶、轉法,即換向時保持原來的按筆力度水平向右帶筆,形成下方上圓的效果。2、捺腳即飽滿又鋒正。剛才講的換向帶筆也是達到飽滿的關鍵一步,接著逆時針轉筆調鋒繼而中鋒收筆,寫出的筆畫自然神完氣足,給人以美感。

六、平捺 1、起筆用橫的點帶法。注意不要粗、長、斜,應略細、短、平。2、第二段下坡要長要緩勿陡。3、捺腳稍長上邊沿要平。

七、臥鉤 1、出鉤前要上抬。否則雷同於斜鉤,且容易將鉤寫得大而空,使點的位置不好安排。2、鉤要長。鉤寫長並同起筆保持平行,這樣鉤很緊湊,也顯得小巧。3、鉤之拐角要突出。鉤之拐角不突出則無神采,其它弧鉤拐角也要突出。

八、豎左彎鉤 寧駝背勿彎腰。起筆右下行急轉左下行,轉彎處方圓並用,猶如駝背,但不彎腰,無傷大雅。如寫成半圓形,猶如彎腰,則有疲軟無力之感。

九、橫折鉤 1、橫細折粗。橫要提筆寫,折要按筆寫,不可橫粗折細或橫折粗細相等。2、鉤要弧鉤。出鉤前先畫弧,即用豎左彎鉤的寫法。不要寫成折鉤或帶後跟的鉤。3、要有變化。橫折鉤可根據不同的字寫成長短不同的變化。如「同」、「四」、「句」三字對鉤的橫折長短要求就不同,要靈活處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橫折折撇 由橫折和撇折加撇組成。橫折折鉤折法與此相同。

十一、左點 起筆用垂點法。即垂直下筆由輕到重寫點,之後向下(略向左偏)帶筆,收筆與垂露豎相同。如從背面橫著看,它變成了左尖橫,說明它與左尖橫的書寫規律是相通的。

永字八法 

永-order.gif永.png筆順動畫和分色圖
Yong's skeleton.png各筆畫順序
The eight strokes永字八法圖解

永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練習楷書運筆技法。「永」字有八(或)、,按各自的筆勢以八字概括為側、勒、弩(又作努)、趯tik1、策、掠、啄、磔zaak6。這八筆是楷書基本筆畫,每筆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應,一氣呵成。如李溥光《雪庵八法》稱:「磔法之妙,在險橫三過,而開揭其勢力。」如果能寫出「永」字每筆的精神,楷書可算達到相當水平。

歷史

「永」字八法的來源,有一說是出自東晉王羲之,另說是崔子玉鍾繇智永張旭

八法的出現,深受《筆陣圖》所總結出的漢字七條「筆陣」(七勢,包括:橫、點、撇、折、豎、捺、鈎)所影響。據稱《筆陣圖》爲東晉衛鑠(衛夫人)所著。此外,不同時期的書法家也有相關技法的描述,例如:

列表 

 筆畫名稱CJK名稱李氏名稱位置
1D black.png怪石Yongzi Bafa 1.svg
2H black.png玉案Yongzi Bafa 2.svg
3S black.png弩/努鐵柱Yongzi Bafa 3.svg
4G black.png蟹爪Yongzi Bafa 4.svg
5T black.png挑/提虎牙Yongzi Bafa 5.svg
6W black.png犀角Yongzi Bafa 6.svg
7P black.png鳥啄Yongzi Bafa 7.svg
8N black.png金刀Yongzi Bafa 8.svg 

文房四寶 

1、筆 : 毛筆在我國產生和運用的歷史悠久。據《說文解字》稱,筆在燕國稱「弗」 ,吳國稱「不 聿」 ,楚國稱「聿」 ,秦國稱「筆」 。據文獻記載,蒙恬造筆,現在出土的文物足以否定這個 傳說。最早的毛筆實物是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二號楚墓出土的戰國早期楚筆。1954 年在長沙 左家公山楚墓出土了戰國中期兔毫筆,筆桿是竹製的。湖北荊門也發現了楚筆。 在中國古代,毛筆的製作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凡是動物身上的毛,幾乎都採集用來製作 毛筆,諸如兔毛、羊毛、馬毛、鹿毛、獾毛、狸毛、鼠須、虎毛、狼毛、狐毛、獺毛、猩猩 毛、鵝毛、鴨毛、豬毛、雞毛甚至胎毛、頭髮、人須等等。動物毛之外,也有選取植物原料 來製作毛筆的,如竹絲、茅草等都被用來制筆。 按照筆毫的軟硬程度,可以分為軟毫、硬毫與兼毫。兔毫、鹿毫、狼毫、鼠須等屬於硬 毫,兔毫是用野兔毛製作的,上好者以紫黑色兔毛做成,稱紫毫。狼毫用黃鼬毛製作,是常 用的硬毫。 、 按照筆毫的長短,將毛筆分為長鋒與短鋒。長鋒筆蓄墨量大,短鋒筆彈性較好。長鋒羊 毫筆比較常見,短鋒筆多為硬毫。按照筆的大小,還可以分為抓筆、斗筆、提筆以及聯筆、屏筆等等名目,最為簡單的分法將筆分為大楷筆、中楷筆、小楷筆和圭筆。

好筆要求有四德 : 尖齊圓健(筆鋒彈性強)。

2、墨 : 墨的使用與毛筆同時或稍早。1980 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村出土的研杵、石盤、水盂和黑 紅色的氧化鐵化石被認為是使用原始墨的雛形。 按照墨的原料,可以分為油煙墨、松煙墨、混合墨等。按照制墨對象和用途,可以分為 普通墨、貢墨、御墨、自製墨、珍玩墨、禮品墨、藥墨等等。按照墨的外表裝飾,可以分為 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按照墨的外形,可以分為方形墨、長方形墨、圓形墨、 橢圓形墨、不規則形墨等。按照墨的顏色,可分為黑色墨和黃墨、朱墨、紅墨、白墨、棕墨、 藍墨等彩色墨。

3、紙 : 造紙術是中國人民貢獻於世界文明的四大發明之一。紙的使用不僅影響著書法風格的變 化,而且還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按照造紙的原料,可以將紙分為麻紙、竹紙、皮紙、混合紙漿紙、還魂紙。按照產地, 可以分為宣紙、蜀紙、高麗紙等等。按照生熟程度,宣紙又可以分為生宣、熟宣、半生熟紙。 生宣吸水性強,熟宣不吸水,半生熟紙界於二者之間。當代書法練習者多使用毛邊紙、元書 紙,創作多使用生宣和半生熟的色紙。

4、硯 : 硯的歷史悠久,硯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 早的硯台為 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末期石硯。 按照硯的質地,可以分為石硯、陶硯、木硯、瓷硯、銅硯、鐵硯、玉硯等,其中,石硯 與陶硯最為常見。按照產地,又可將石硯分為端硯、歙硯、苴卻硯、洮河硯、賀蘭山石硯、 青州硯等。端硯為硯中極品,產地在廣東端州(今廣東肇慶)按照形狀,可以把硯台分為長 方形硯、圓形硯、鳳字形硯、龜形硯、箕形硯等等。 所有這些硯台中,以石硯最為常見,性能最好。佳品石硯石質細膩滋潤,易發墨又不損 筆。好的石硯不僅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觀賞價值。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